当前位置:
  • 产业数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综述
  • 阅读:
  • 时间:2004-12-30
  • 发布: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既面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又面临生产要素严重制约的新困难。全市工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积极应对突出矛盾,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协调、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87亿元,增长16%(按可比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86.7亿元,增长16.6%(按可比价);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5015亿元,增长23.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22.54亿元,增长26.6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451.4亿元,增长26.32%;产销率达97.98%;规模以上出口交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22.33亿元,增长23.38%。

    ——经济效益增长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401.74亿元,增长20.63%;其中利润总额241.91亿元,增长22.36%,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的25.66%和24.94%,均居全省第一,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和3.3个百分点;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19.92分。

    ——大企业(大集团)保持快速扩张势头。我市重点培育的18家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262亿元,增长30.8%,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007亿元,增长28.7%,户均工业销售收入由上年的41.9亿元提高到55.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8.5%,增长28.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4%,增长4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近2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95.7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9.6%,增长5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协调增长,年初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全年产、销、利、出口和工业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增长20%以上,高于年初指导性计划。特别是工业出口和工业投资克服了宏观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增速稳步攀升,投资增幅趋向适度,累计分别增长23.38%和37.1%,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得到加强。

    回顾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工业生产前高后低,产销衔接水平持续改善

    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运行态势看,呈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延续了2003年强劲的增长态势,月度增幅在30%以上;下半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滞后效应逐步显现,生产增幅逐月回落,特别是四季度再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增速回落加快,连续3个月月度增幅均在20%以下,其中12月份创下当年最低月度增幅(12.05%),比6月份当年最高月度增幅回落23.4个百分点。分析2003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月度产值增长走势,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工业生产的增长拐点已在2004年6月份出现。

    在工业生产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价格倒挂等多重因素抑制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得到不断强化,产销衔接水平逐月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产销率达97.98%,分别比三季度末和上半年提高0.4个和1.44个百分点,为全年最高,但比上年略降0.26个百分点。

    有序用电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保证。2004年是我市缺电最严重的一年,全市累计拉电10.02万条次,是上年拉电的1.91倍,累计拉电负荷1.57亿千瓦,拉电损失电量8.91亿千瓦时,是去年全年拉电损失电量的2.11倍。但全市工业系统通过强化有序用电工作,工业用电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工业用电170.31亿千瓦时,增长20.22%。其中地方电厂和企业自备发电机功不可没。并网小火(水)电全年累计发电52.27亿千瓦时,增长36.81%;企业自备发电25.06亿千瓦时,增长53.72%。

    2.重工业继续快于轻工业增长,工业重型化趋向明显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累计分别增长20.85%和30.98%,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0.13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比重看,重工业比重自2000年初首次超过轻工业以来,呈逐年提高态势。2004年底,重工业比重达59.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趋向明显。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双重影响下,基础原材料工业增速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实现较快增长。全市33个大类行业中,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11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其中化纤制造业累计增长100.46%,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石油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2.73亿元,增长54.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3.14%,已取代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成为我市第一大行业。

    3.工业出口额再创新高,外资企业出口领先增长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022.33亿元,增长23.38%。从工业出口总体走势看,1季度受去年底出口履单提前影响,出口增势缓慢,当季平均增幅为11%;2、3季度工业出口快速回升,平均增速分别为29%和31.7%,月度出口额均在80亿元以上;4季度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当季平均增速回落到19.78%,但12月份月度出口交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6.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外资企业出口领先增长,私营企业成为我市工业出口主体。1-12月,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分别完成出口交货值230.13亿元和217.08亿元,分别增长24.88%和35.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私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迅猛。全年私营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45.61亿元,增长21.5%,所占比重高达33.8%,已稳居各种所有制类型之首。

    全市有出口的29个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高于全市平均增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分别猛增225.05%、136.52%和86.31%,增幅分居各行业前三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十大出口行业均取得2位数增长,其中6个行业出口增幅高于全市平均。

    4.受价格倒挂持续影响,经济效益增势逐步减缓,企业亏损加剧

    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1.91亿元,增长22.36%;实现利税总额401.74亿元,增长20.63%,实现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继续居全省首位;省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219.92分,为全年最高,但比上年降低5.5分。从全年效益增长走势看,受“价格倒挂”持续影响,经济效益增势减缓态势明显。1-3季度利润平均增幅分别为36.6%、21.9%和14.14 %,逐季回落;4季度,随着基础原材料价格涨势放缓,以及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利润增长有所回升,当季利润平均增幅达20.65%。

    股份制企业继续成为效益增长的中坚。全年累计完成利润总额67.59亿元、同比增长62.88%、新增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额的59%,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13.2个百分点。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上游行业为主的重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重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61.85亿元,增长32.7%,高于轻工业利润增幅2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业今年来在产、销分别大增54.41%和52.05%的基础上,实现利润39.94亿元,同比猛增132.74%,三项经济指标绝对额均稳居我市各行业之首。

    亏损企业户数、亏损面保持逐月下降态势,但亏损额居高不下,并更趋集中。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544家,比一季度减少687家,比上半年减少313家,比三季度减少168家;亏损面9.18%,比一季度降低12.3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降低5.79个百分点,比三季度降低3.26个百分点。但全市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11亿元,增长57.87%,增幅比一季度高出23.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出20个百分点,比三季度高出1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幅分别高出1.22和54.5个百分点。亏损绝对额和新增亏损额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亏损2.19亿元,增亏1.67亿元)、通讯设备业(亏损1.99亿元,增亏1.57亿元)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0.77亿元,增亏0.74亿元),三个行业新增亏损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额的98.76%。

    5.宏观调控作用显现,工业投资增幅趋向适度

    1-12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4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65%,同比增长37.1%。受宏观调控作用,工业投资呈现冲高回落态势。投资增幅由一季度的66.1%,逐步回落到二季度的57.9%,三季度的40.5%,直到全年增幅37.1%,虽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64.1%的增幅回落了27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20亿元,增长22%。其中市百家重点企业全年完成技改投资64.8亿元,增长37.7%。园区建设进度明显放缓。1-11月市区重点工业园区完成开发面积6.3平方公里、基础性投入16.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0%和55%;实际到位外资2.4亿美元,同比增长8%;在建项目266项,完成投资5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和70%。

    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克服种种困难,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态势已发生趋势性转变,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高位增长平台已告失守。对这一趋势性转变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盲目乐观。2005年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关键的一年,各县(市)区经发局(经贸局、计经局)要把贯彻执行宏观调控决策、力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首要目标,进一步把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要积极贯彻落实全省经济、经贸工作会议精神,以扎实开展经贸系统为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一是加强经济形势分析。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重视发现和研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注重对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测分析,密切跟踪政策效果,及时掌握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尽力协调煤电油运等资源供需矛盾。要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三是要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新契机。要积极引导企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针对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现状,加大扶优汰劣力度。当前正值岁末年初,各地还要认真抓好一季度工业生产“开门红”、安全生产以及关心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等各项工作。

     

    附件:12月份.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