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要闻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浙江省经贸委发布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 阅读:
  • 时间:2005-01-01
  • 发布: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系统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增长之快和增长质量之好多年来少有。但是,工业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矛盾、新问题。认真解决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很好

    1.全面部署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打开工作局面在深入调查研究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制订了《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大会精神,进一步确立制造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掀起新一轮的工业发展高潮。围绕发挥“八个优势”和推进“八项举措”,进一步明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切入点。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优势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规划构筑环杭州湾大产业带。

    2.工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有三大亮点:一是工业生产增速为1994年来同期最高。1~8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93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出口呈近10年来仅次于2000年同期的较高增幅。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31.2%,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11.7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利润连续56个月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

    3.实行高强度的工业投入,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显现1~8月,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89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2%。到四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即可突破1千亿元,相当于“九五”工业总投入的45%左右。工业投入和产出进一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建设投资682.9亿元,同比增长1.2倍;工业园区对今年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民间投资显现大投入、大项目、大产出的新格局;宁波临港工业投资形成高峰;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二、当前工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值得关注

    工业经济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坚定不移地坚持加快发展,又高度关注并及时解决好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全省工业经济进一步向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重视的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1.部分行业投资和产能增长较猛

    去年以来,钢铁、建材、纺织等行业的投资和产能剧增。2002年,全省钢铁、水泥、化纤行业投资分别比2001年增长72%、23.3%和66.3%;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01%、49.1%和36%。1~8月,钢材产量增长21.7%,水泥和化纤产量分别增长28.57%和27.9%。目前,这些行业都有一大批已上和拟上的投资项目,按在建项目计算,到2005年这三个行业的产能将比2003年分别增长224.3%、25%和22.8%。其中,到2005年水泥产量将从2002年的5793万吨增至8000多万吨;化纤产量2002年已比2000年翻了一番(90%为聚酯纤维产品),目前在建的聚酯纤维项目产能为现有产能的一倍。

    客观分析,这些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快速增长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主要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扩大,企业盈利增多;投资项目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其中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和化纤原料项目较为突出,这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积极成果。但在投资和产能猛增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潜在风险随投资和产能增长过快逐步积聚。这些行业尤其是钢铁、建材项目对资金、资源、能源、运输和区域市场、环境承载力等配套条件依赖度较大,而且全国的在建规模相当大,必将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剧烈竞争,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增长链条断裂,使得投资风险和经营困难现实化。

    二是投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一些高耗能和高运量项目在缺乏外部条件的地区布局;不深入做好市场预测等前期工作,盲目跟风投资的情况尚未避免;在上大项目的同时,也上了一些小项目,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企业)仍在延续,有的地方上新项目时承诺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淘汰。

    三是有些投资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报批实施。尤其是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不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新上后三废设施不运行、处理排放不达标的现象依然存在。

    2.生产要素制约矛盾趋于加大

    生产要素制约,就当前来说,表现为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扬、企业较大程度依赖信贷投放;就长远来说,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会进一步强化。当前突出的矛盾:

    一是电力不足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省供电形势严峻。在建电源项目少,省外购电难,电力电量缺口很大。预计2003~2007年,每年的电力缺口在170万~480万千瓦,严重缺电局面要到2007年后才有所缓解。明后年工业供电尤为紧张。按年均20%的增速,初步测算,2004年统调新增负荷约350万千瓦;加上2003年拉限电和错峰负荷200万千瓦,统调最高负荷将达2120万千瓦,比今年统调最高负荷增550万千瓦左右。而明年我省统调新增发电装机在7月用电高峰前估计仅增加55万千瓦左右。

    目前已上和拟上大量高耗能投资项目,将进一步加剧缺电局面。据省经贸委掌握的情况,今年到2005年累计全省新增发电装机450万千瓦;同期钢铁、水泥、玻璃三个行业的新投产项目分别新增用电负荷120、60和10万千瓦,合计190万千瓦,占到全省新增供电负荷的42.2%。一些高耗能项目很可能竣工之日就是停产之时。

    二是企业投资项目较大程度依赖信贷投放。尽管我省民间资金较为充裕,但由于投资规模过大,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工业投资项目中的银行贷款一般在40%以上,部分高达60%以上。今年来工业信贷规模增势偏快,1~7月全部金融机构的工业贷款新增量是去年同期增量的2.1倍,占到全省新增贷款的43.3%。一旦经济景气回落,便会影响到投资收益和还贷能力,容易形成金融机构新的不良资产。

    3.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率不高和无序现象较多

    各类工业园区数量过多,甚至乡乡镇镇建园区,整合力度不大。今年上半年,全省用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6.3%。2002年底统计,工业园区每亩地的平均投资密度仅为38.2万元,经济密度仅为46万元;投产企业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50家。不少地方对入园条件没有明确设限,入园企业的规模和投资偏小,存在圈而不建、圈多建少、建而少产甚至不产的现象。同样的工业园区产出,江苏只要1亩地,我省需要4亩地。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违法违规用地不少;为了招商引资,土地竞相压价,侵害农民利益。

    上述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多年来工业经济中深层次问题的反映。有些问题比较突出;有些目前还是苗头性、局部性的,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可能酿成全局性的问题,最终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大局。

    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对此,中央高度关注,已经并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中对土地市场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等方面的调控措施较严。因此,迫切需要给地方、部门和企业以必要的提醒与引导。

    三、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强调“清醒有为、扎实工作”。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重视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努力实现全省工业发展目标,把工业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得更长一些,把工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

    1.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谋求更快更协调更全面的发展。

    一是用新的发展观来指导工业经济发展。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发展不等于增长。发展既要追求增长目标的完成,更要追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注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新的发展观在工业领域的全面体现,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忽视增长质量和协调发展的倾向,真正把着力点放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全面协调发展上来。

    二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稳定性。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局部性的,没有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按照既不要踩刹车、也不要加油门的要求,把握好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大局。对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着力协调解决好,防止矛盾和问题加剧,导致工业经济大起大落。

    三是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全局性任务出发,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要努力保持当前工业经济的大好形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有利的发展环境。把贯彻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全省工业经济的主要任务。抓住“先进”这个关键点,着力创造更先进的增长方式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重视避免与各方不协调的盲目投资和量的扩张现象加剧。

    2.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建立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坚持已实行三年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分析和通报市场、投资、产能和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进一步制定基础原材料工业、临港工业等发展规划,重点在空间布局、建设配套条件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

    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国家正抓紧制定和完善关于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准入标准,要探索运用准入标准来抑制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按“禁、撤、整、改、扩”的要求,清理整顿与规范各类工业园区。切实保护好土地,努力提高工业园区的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土地的需求,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规范政府部门的投资管理行为。投资项目审批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须由国家审批的投资项目,一律按有关规定执行。外商投资项目也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对供水、供电、铁路、港口和环境等外部条件要求高的大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和综合平衡。对地方政府上新项目后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的承诺,加强督查,务求落实。

    五是经贸部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对投资和产能增长过猛行业强化信贷审核,审慎运作;对“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一律不予贷款。

    3.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

    重视处理好工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决不能以过多消耗能源、资源和过量牺牲环境来实现工业增长,决不能以当前的、局部的发展来损害未来的、全局的发展。目前,投资增长过猛的行业,多数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和对环境的影响度较大。要引导地方和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充分考虑投资项目在能源和资源支持上有无后续能力、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采取措施加以保障。

    围绕建设生态省,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着力构建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一是从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紧张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出发,支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根据我省缺电情况,近三、五年内,除大中型特钢项目外,不宜发展以电炉冶炼的高耗电的短流程工艺。二是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管措施;对投资大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三是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