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要闻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05年部分县(市)区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专题(二)
  • 阅读:
  • 时间:2005-01-01
  • 发布: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2005年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关键的一年,贯彻执行宏观调控决策、力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打造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首要目标。现将部分县(市)区2005年发展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分专题初步汇总如下,供参考。

    专题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工业布局结构,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制造业技术水平

    余姚市:

    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调整产品档次结构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1)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中心,如模具开发中心、家电开发检测中心、电动工具检测研究中心等等,要培育行业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能力。(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鼓励企业形成一整套良性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的机制,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争取通过一年努力,在我市这些企业中能够再建立2—3家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中心。(3)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信息化与余姚传统优势产业结合,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投入实行贴息的政策,深入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要培育产品信息化的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我市信息化产业的比重。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1)加快发展整机和最终产品。结合余姚产业特色,引导企业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和最终产品生产转移。要引导有条件企业向电子信息产品的整机转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引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的整机和最终产品企业来姚投资,通过外来企业的资本技术推动我市整机和最终产品生产。(2)加快新产品开发进程。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新产品开发的奖励政策,提高我市的新产品产值率。(3)加快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根据我市现有产品结构和产品优势,会同工商、质监部门着手分两个系列(即商标和名牌)制订品牌培育计划,要摸清全市现有产品的优势和潜力,支持企业升级、创牌(商标),力争我市创牌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过园区整合提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两大省级开发区要根据自身区位特色,进一步完善以水、电、路等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规划为主的园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要把园区定位为基础发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优越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新载体。2005年,模具城二期规划中要进一步注重“制造加工、设计开发、检验检测、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五大功能的配套完善。经济开发区重点要抓好远东工业城二期的规划和后劲,加紧“名邦科技工业园”建设,着手启动4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造,建立“市科技创业中心”,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全市10个工业功能区要着眼于与城镇远期规划相统一,着眼于与各地优势产业的集聚和竞争力的增强,纠正以往乡镇工业园区“散、乱、小、差”的局面。河姆渡工业功能区在完成一期开发的前提下,要做好不锈钢特色功能区的规划,并在功能区内专门设立不锈钢下游制品功能区块。黄家埠工业功能区要结合自身用气和环保处理能力充实的特色优势,抓紧做好新一轮发展规划。同时在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对进区企业和项目有所取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要坚持规划建设与自身产业区域特色相结合。要通过功能区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壮大升级。

    象山县: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一是重点扶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作用,鼓励科技人员携项目、资金来我县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进行中试孵化。同时,对列入国家、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新产品,给予企业适当奖励。二是加强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全县性的针织行业信息中心建设,重点要抓好出口针织品检测、印花制版等技术中心、水产品质量测试中心、船舶质检和技术设计中心、模具CAD、CAM工程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优势行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产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着力抓好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业的嵌入式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鼓励企业大力开发信息技术产品,加快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

    ——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一是通过产业政策扶持,用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要编制完成“十一五”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和完善我县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推动我县汽车零部件、装备及关键机械基础件、针织服装、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水产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二是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要充分利用象山特有的岸线和腹地资源优势,以引进临港型大工程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船舶修造、能源、钢铁制品、石油化工、新型建材及造纸等五大临港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接受宁波临港大工业的对接辐射,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宁波造纸、大乙烯等临港大项目的延伸、配套产业。同时,要划出专门区块建设公共港务设施,培育、引进一些港务经营企业,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条件。三是优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重点要扶持模具、电子信息、新材料、文体及家居用品、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依托高新技术和特色产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促使项目成果尽快转化,形成产业化,努力构筑我县经济新的竞争优势。四是优化工业功能布局,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除象山县经济开发区和象山产业区外,要整合乡镇工业区块,延伸产业链,引导特色块状经济向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提升。重点培育爵溪针织、西周汽车零部件和塑料制品、石浦港水产品加工和船舶修造、贤庠模具、定塘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块状经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江东区:

    ——加快载体建设步伐,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一是加快推进0.75平方公里地块的开发建设,尽早列入宁波市基本农田代保指标申报解决范围。二是扎实开展功能区二期开发的各项基础工作。三是全力推进原江东科技园区建设,到年底全面建成江东科技园区(目前共有卓越电子、海联电动等7家企业在建,日丰半导体已经建成投产;永泰塑机、天一玩具、泰盛电器、桑尼电子等4家企业已经基本建成)。四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村级留用地。

    ——积极推进新兴工业业态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总部型经济。加快以神化化学(华东地区最大的电镀原材料和特殊化学品供应商)、远东科技(化肥产业提供技术、设备改造等专业服务)、固高数码(研发工业缝纫机伺服系统)等企业为代表的都市型企业发展。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品牌企业梯队建设。一是按照“小企业有品牌,大企业创品牌”的要求,确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二是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区品牌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完善培育、扶持品牌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化品牌企业发展环境。

    江北区:

    积极推进结构优化。下一步,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提出我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一般行业一般支持、限制行业不予支持、禁止行业不予开办”的原则,把握“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加强引导、指导,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我区产业结构。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要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密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建设。当前,重点支持能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镇海区:

    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着手开展调研,提出我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环杭州湾“三沿”产业带布局规划为依据,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产业升级为目标,继续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的完善工作。

    二是要提升工业园区档次。按照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扩容为要求、目标,针对园区的不同规划、不同产业特点,以及不同的建设阶段,进行分类指导、制订客观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园区向规模型、集约型、特色型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投资强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是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要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强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要加大工业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工业行业性专业网站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北仑区:

    ——坚定不移地发展大临港型大工业。一是做大不锈钢产业。目前主要有宝新、华光、腾龙、兴发等9家生产企业,05年产值力争110亿元以上,将成为北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打造汽配工业基地。吉利整车项目中CK-I型车05年产量将达到2万辆;FC车型预计05年6月可投产,9月可下线,年产量将达到1万辆。另外,吉利公司投资843万元引进变速器生产线,预计年产量达到9.5万台,其中自动档1.2万台,手动档8.3万台。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业。目前,已涌现了一批如车灯、雪龙、拓普、敏孚、碧胜等,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品、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好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企业。2005年,再新增12000套铝水箱的能力和汽车配件生产规模,形成强大的生产、制造、科技创新能力,并促进模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船舶修造业。建设20万吨级船坞一座,9万吨级、8万吨级、7万吨级船舶各一座,并建造1万吨以下船舶12艘,改变了“大港小船”的局面,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产业竞争力。一是做专塑机产业。注塑机产业是北仑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集群,集聚度高,区域性强。目前全区有注塑机整机生产企业25家,配件生产企业30多家,04年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05年将投入5.5亿建立出口专机生产基地,并推出“天新”、“天剑”等市场适用系列产品。此外,震雄、住重、宇进等10余家塑机整机生产企业,05年实现全面投产,北仑将成为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注塑机生产基地。二是做活文具产业。以制笔业为代表的文具行业,在我区的工业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行业之一。我区现有文具企业35家以上,04年产值可达17亿元(包括保险箱业)。05年将投入3亿元积极筹建文具供货集团。利用贝发已有的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带动其他文具企业参与国际采购和招投标,实现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提高北仑文具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提升模具产业。目前已有模具生产企业686家, 04年产值可达30亿以上。要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集中精力做好服务平台的组建工作,引导块状经济向园区产业集群提升。

    鄞州区:

    完善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缩短供给链,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西翼以两个省级园区为主体,打造成以技术密集和研发密集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东翼以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及滨海等三个重点工业区块为主体,打造成以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各镇乡、街道、企业围绕“二个园区、一个中心、五个区块”进行产业定位,形成以园区为核心,园中园、专业园、科技畈、特色坊为衬托的产业集群平台。构造服装、仪器仪表、医疗器械、新材料、汽车摩托车配件、塑料制品、金属铸锻加工等7个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国内先进仪器仪表制造基地和最大的服装品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