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阳
——记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宁波诺丁汉大学
理事长徐亚芬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位中国教育界“奇女子”的故事,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
徐亚芬在办学路上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寒暑,这位外柔内刚的女共产党员,1993年从接管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起步,经过十一年艰苦创业,职工2人增加到2000余人,学生从36名发展到24000余人,校园面积3000余亩,建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本科大学的完整教育格局。
她一心为了教育,一心为了孩子,模范实践了立党为公的理念,在她身先士卒的带领下,万里人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民事业性质的教育集团;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承担了中国第一所普通高校的改制重任;创建了教育部第一例批准筹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艰苦创业,矢志改革,认准目标不回头
1992年底,徐亚芬从一家企业调任到宁波一所中专学校任党委副书记。从到任的第一天起,她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雄心勃勃地想在教育领域干一番事业。但作为一所国家公办中专学校,在当时的条件下,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又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为改变现状,徐亚芬在学校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当时省厅的厅长知道这件事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徐啊,你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你这样大刀阔斧的搞改革,你家的玻璃窗、电话机不怕给人家砸了?!”徐亚芬说:“凡事总有一个开头,我就按照这种模式去办学校,成功了归国家所有,亏了由我个人承担。”
徐亚芬认准的事就要做到底,当时只有一个中层干部愿意跟着她一起干,他们打听到宁波市有一家职工学校办不下去,要改为四套职工住宅,就用自己家中的积蓄买下了这四套职工住宅,换来了1000平方米的校舍。
徐亚芬永远也不会忘记1993年6月18日这个日子,当她在职工学校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告诉大家要有信心,设想用20年的时间创办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中国第一家教育集团。在场的职工们看着她就像看怪物一样,他们说:“在国家拨款的情况下,这所学校已经办不下去了,你还要办规模庞大的教育集团,简直异想天开!”许多教师纷纷调离,有的还写信到市里把她告了。是啊,谁会相信成功了归国家所有,亏了由个人承担的承诺,徐亚芬真是四面楚歌,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一腔要立志于教育改革的强烈信念,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艰辛的办学道路。
虽然有了校舍,但办学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为了省钱,徐亚芬起早贪黑地干,自己粉刷学校的墙壁,连厕所都由自己打扫。但办学资金是个无底洞,仅靠节省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学校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她瞄准了当时效益较好的驾驶学校。但创办驾校谈何容易,要有面积很大的训练场地,要有很多的培训车辆,而且审批手续繁多,但他们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他们租下了郊区庄桥飞机场附近一块废弃的养鸡场,白天忙完了学校的工作,晚上就和同事骑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到工地,一身汗一身泥地跟着民工干活,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口凉水。有好几次徐亚芬晕倒在工地上,都是同事们把她抬到卫生所挂完盐水继续干。遇到下雨天,飞机场到处都是泥泞路,自行车只能背着走,鞋子走丢了,脚上也被划开了口子。就是凭着这股子冲劲,驾校按时开学。由于办学规范、合格率高,颇受群众欢迎,报名人数很多,驾校为万里教育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迈出了万里发展的第一步。
1994年徐亚芬着手筹建寄宿制中小学——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万里教育集团走上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轨道!1998年10月,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来万里国际学校视察,参观后赞叹地说,这是他迄今为止看到的管理最规范、校园最漂亮的学校。当他听说徐亚芬还要办一所大学的设想时,他说:“你们的万里模式在教育界中独树一帜,如果我将浙江省一所薄弱高校给你们,在万里模式下运转,她能焕发生机,那就更能证明万里模式的生命力。”
侯厅长所说的薄弱学校,就是万里学院的前身——浙江农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农技师专没有一个正教授,作为一所高校竟连最起码的四百米跑道也没有。许多教育界的朋友们纷纷向徐亚芬进言:“承办这样一所高校,要比你们自己筹建一所新的大学要难的多。”另外,自从万里创办以来,万里集团的所有领导几乎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双休日,显得疲惫不堪。但徐亚芬却有自己的一番思考,特别是她办了国际学校后,每次看到高中毕业生到了深夜还伏案读书,心里就隐隐作痛。由于中国的高教资源少,我们的学生与国外相比,上大学的机会远远少于人家。有多少人因未能圆大学梦而遗憾、失落!徐亚芬在阐述这些现象时,她不像是个教育集团的领导,更像个母亲,她是用母亲的思维来审视孩子们的大学梦。集团的所有人员深有同感,从心底里赞同,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大学,万里还得再咬咬牙继续干!
1999年,万里接管了具有50年办学历史但办学条件极差的浙江农技师专,毅然承担起全国第一家普通高校改制的重任。并实行了新的运行模式,大大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新增土地1千亩,新增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从没有一个教授,到现在拥有55个教授,100多个副教授。2002年,教育部批准浙江万里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就这样,她带领万里一班人,以全新的办学理念,以迎难而上的办学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滚雪球的方式,提前完成了1993年提出的万里发展目标。
2003年3月的一天下午,首都机场的广播焦急地寻找着徐亚芬:“请宁波来的乘客徐亚芬迅速登机,您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了。”但她没有出现。此时,徐亚芬躺在机场的一个僻静角落里睡得正酣。为了促成万里学院与世界高校200强之一——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几个月来,徐亚芬马不停蹄地在北京与宁波之间穿梭,累得实在挺不住了,找了个角落打起盹来,不想一合上眼就昏沉沉地睡了过去。等她醒过来时,飞机飞走已经两个小时了。
正是这位误了飞机的“马大哈”,凭着不懈的努力促使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签下了合作协议。这是中国第一家引入国外高校200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2004年4月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高教园区打下第一根桩,同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举行了首届学生开学典礼。2004年底,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已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在孩子们不出国就能享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
二、与众不同,灌输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徐亚芬从创办万里国际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教师、家长、学生中灌输一种理念,即万里是没有家长身份的学校,无论学生的家长是领导还是百姓,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下岗职工,所有学生进入万里都必须遵守学校的“不带零食、不攀比名牌、不带零花钱、不戴首饰、不带贵重物品、不留长发”的六不规定。她还自己起草了《家长问答》,要求家长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再富不能富孩子。徐亚芬要求学校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她还专门到各地去开家长会,给家长们讲解《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向家长灌输“富不过三代”,“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
徐亚芬一直有个心愿,改善下一代的德育模式。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小学生回家时做到“十个一”(即为长辈洗一洗脚、捶一捶背、倒一杯水等)。针对学生“娇”、“骄”二气严重的现实,学校倡导艰苦朴素,反对攀比享受。
徐亚芬还特别倡导要做好高中与大学的德育衔接工作,专门制定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准军事化的管理。在万里学院刚开学时,徐亚芬经常到学生的教室去,看到地上有垃圾,就拾起来,慢慢地有些学生认出了这就是他们的董事长——徐亚芬,他们很诧异,董事长怎么来捡垃圾?徐亚芬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大学生们说:“你们要成材,必须从现在开始意识到你们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不要认为乱丢垃圾是小事,这可是最起码的为人道德”。董事长这样做了,校长们、教师们、学生们都跟着做,整个万里学院井井有序。中国高等教育权威潘懋元老先生八进万里,对万里的管理赞不绝口。
万里学生们的出色表现也没有让徐亚芬失望,万里国际学校成立十年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非常突出,小学生徐晶晶、罗佳乐先后在2001、2002年获小学生现场英语大赛全国第一名。在去年的全国第三届万校杯作文比赛中,我们万里小学名列全国第一;特别是令教育界关注的万里招收的第一届初中生,当时因学校刚创办,生源的质量令人担忧,但正是这些学生六年后考大学,上本科分数线的97.4%,56%上重点分数线,万里高中生连续六年100%上大学。在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万里代表队获得了二等奖,这是浙江省唯一获此高分的高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院本科组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第三批本科院校获全国一等奖;在美国国家半导体2002年温度传感器设计大赛中,万里学院解峰同学获奖,这是浙江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万里的毕业生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3年一次就业率达90.5%;2004年,学校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就业率达95.27%。
三、倡导落实“领导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
徐亚芬在“万里”倡导落实“领导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要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别人不做,自己首先不做” 。
为了使万里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她再三告诫集团领导班子及所有的万里员工:万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倡导“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集团的第一部手机、第一辆车都优先配给下面学校的校长使用。万里的学校校舍非常漂亮、宏伟,来参观过的人都赞叹不已,但集团的办公条件却非常简陋,徐亚芬是在办学6年后才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徐亚芬在工作中非常平易近人。有一次,几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到,当时徐亚芬给他们讲解有关报名情况。有位家长盯着她看了许久,忍不住道:“不是说万里的领导不准亲戚到学校工作吗?我看你同画册上的董事长很像,肯定是董事长的姐妹!”旁边的人都“扑哧”笑了,说这就是我们的董事长呀。几位家长还不相信,她是董事长?端茶递水平平常常地像个工作人员!还有一次,一位来自西北的陈老师慕名到万里教育集团应聘。抵达宁波已是夜里11时多,又正赶上下雨。徐亚芬刚好晚上在加班就顺便去接待了他,领他到附近快餐店吃饭,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学校的情况,路上还替他打着伞。陈老师十分满意,说:“你这人工作态度不错,明天我对你领导说,让他表扬表扬你”!
万里教育集团的学校越办越多,但徐亚芬手中的“权力”却一点也没有增加。她认为“万里”要创造新的教育体制,就得制定制衡机制,这必须从自己开始。徐亚芬虽然是集团的一把手,但没有财务签字权,也不管基建和人事,而是分管最苦最累的招生工作和家长热线电话反馈。万里领导班子明确规定有权的不能管钱,管钱的要有监控。万里对干部有三条“高压线”:(1)领导干部的亲戚朋友不能在“万里”从事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招标、采购物品、推销产品等经济活动;(2)领导干部的亲属不能安排在自己管理的权力范围内工作;(3)领导干部不能接受下属职工的礼品及宴请。如果哪个领导触犯这三条纪律,不管他有多大的成绩,多少功劳,都一票否决。这种制衡机制,保证了集团各方面健康发展。
徐亚芬矢志办学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几年,党和人民把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行业劳动模范和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给了她,她还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被欧洲的老牌大学——丹迪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同时,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参观了万里学院后提议:“我们要为徐亚芬同志的创业精神而鼓掌!”
是啊,我们要为徐亚芬同志的创业精神而鼓掌,为她一心为教育、一心为孩子的办学精神而鼓掌,更为她这种共产党员身先垂范、立党为公的优秀风范而鼓掌!
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