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要闻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当前经济运行中需注意问题及政策建议
  • 阅读:
  • 时间:2006-10-30
  • 发布: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编者按:2006年以来,中国的资产市场出现了井喷。房市、股市、汇市普遍上扬,金价、铜价、油价、铁矿石价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市场出现了莫名疯狂,经济出现了盲目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跟踪分析课题组客观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冷静指出既要看到连续投资高增长引致的短期问题(产能过剩)和长期问题(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又要认识到当前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重要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

     

    一.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目前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

     

        出现这次产能过剩问题的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虽然自2004年就开始采取措施重点治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的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遏制了这些部门盲目扩张的势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当时过度投资的长期效应还是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

     

        出现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增长方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尚未改变比较粗放的方式,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比较高。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旺盛,刺激了那些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的上游部门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上游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上游产品价格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性和行政性,这也是刺激对这些部门过度投资的因素。盲目和过度的投资导致了今天的产能过剩问题。第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有通过扩大投资迅速拉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倾向,试图取得高于其他地方的增长。而由于发展上游产业具有控制资源的主动性并可能得到垄断性收益,因此地方政府会动用其掌握的资源,例如土地和信贷,来支持这样的项目,以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产能的过剩。此外,多数上游产品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还具有比一般消费品多的行政性色彩,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影响会更严重。第三,收入分配政策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投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一状况从供给结构性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两个方面引发产能过剩的问题。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更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程度。

      

        产能过剩问题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加大宏观调控的困难。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还会进一步造成社会问题,可能增加银行的坏账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社会就业的压力。需要重视的问题是,目前产能过剩仅是某些部门的问题,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但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使产能过剩从某些部门扩散到更多部门乃至全社会,则会形成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局面,这是我们需努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二)既要看到连续投资高增长引致的短期问题(产能过剩)和长期问题(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又要认识到当前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重要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

        以房地产投资为例,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房地产价格中存在的泡沫成分;另一方面也必须防止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降温过度。从2005年第一季度末期开始的宏观政策,重点在于控制投资规模,调整供应结构,稳定房价和规范市场行为。受此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为主导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住房的消费需求呈现很强的刚性,在理顺机制的条件下,加强对居民住宅的投资,应当成为优先选择领域。此外,房地产业对消化产能过剩作用不容忽视。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这是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大背景所决定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对于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预期不稳,消费倾向继续降低,削弱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GDP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较为严重。收入差距扩大势必使占城乡人口相当比例的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巨大潜力无法释放。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引致了消费倾向的降低,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目的看,导致储蓄高增长的原因非常复杂。例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住房制度改革增大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使得现期预防性储蓄增加;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股市“行情”持续低迷;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等。储蓄高增长不仅加剧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高度集中,潜伏着一定的隐患,而且储蓄率增高必然伴生消费率降低,削弱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四)财政支出扩张迅速、预算约束机制弱化等财政领域面临的问题值得关注。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年均增长18.53%;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12.16%提升至2005年的18.49%。若以实际发生的政府收支口径计算,加上偿还到期国债支出、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等几个大的支出项目,2005年,我国政府实际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30%,经济增长已在事实上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某种依赖;政府扩张支出的偏好日趋强烈,而对政府支出膨胀的控制力正逐步弱化。总的看来,我国政府预算的约束机制仍处于相对弱化状态,并有加剧的迹象。2005年,财政收入的预算数字为29255亿元,实际的财政收入规模则为31628亿元。两相比较,“超收”2373亿元;而1994年“超收”规模不过458亿元。

     

    二、政策取向和建议

       

        (一)抓住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改革攻坚。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改革事业正处于攻坚阶段。在“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深刻性和复杂性,具有更强的制约性。要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目标,应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a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的深层次问题,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和规模,重点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与1998年时期扩大内需不同,本轮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对于投资需求,在防止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重点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收入花在教育、医疗、卫生上,稳定消费者预期,为刺激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努力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

        在投资政策取向上,短期内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实施力度不宜大幅放松。但应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执行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势利导,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等手段,有效引导和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

        (三)促进消费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应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

     

        第一,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对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力度,尤其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气、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尽早全面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加大对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严查严处收费、乱摊派行为。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确保农民务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处罚力度。合理确定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鼓励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应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解决政府在职工养老制度建设上的严重欠账问题,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合理确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合理确定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遏制乱用药、乱检查、乱收费,防止居民医疗支出负担过快膨胀。第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此,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工资支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逐年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规范城市低保工作,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还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四)通过进一步下调出口退税率,逐步降低外贸顺差,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019亿美元,这是在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出口退税总额的条件下实现的。应通过进一步下调出口退税率,逐步降低外贸顺差。第一,我国的出口退税率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出口退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普遍制度,但由于各国税制结构的巨大差异,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不同。我国的增值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很高(约45%左右),尽管出口的平均退税率要低于增值税率,但退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仍然相当大。第二,近两年出口退税规模增幅很大,给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预计2006年出口退税规模还要进一步提高,这将是未来难以持续的。第三,外贸顺差加大了贸易摩擦。我国并不追求外贸顺差,外贸顺差不能靠过多的出口退税而应靠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来实现。第四,通过下调出口退税率来降低贸易顺差,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利用总体物价水平稳中偏低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油、气、电、水、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一,注意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多,并防止粮食价格的下跌。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仍明显高于粮食价格变动,必须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确实保护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产。第二,利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总体物价水平稳中偏低的有利环境,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要把握好调价政策的力度和出台时间,谨防调价政策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尤其需要关注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第三,对垄断性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进行控制。这样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这种级差地租,而不是创造新的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