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在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资源要素制约仍未得到实质性缓解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基本实现平稳开局,然而工业投资和经济效益增长不快。分析研究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寻求有效对策措施,努力保持工业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是当前工业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8.44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8.63亿元,同比增长22.61%;完成销售产值1137.85亿元,同比增长21.97%;产销率也为96.54%,低于去年同期0.51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基本正常;完成出口交货值305.18亿元,同比增长24.52%;完成利税总额89.46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利润总额46.20亿元,同比下降4.07%。一季度生产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23个百分点,销售增幅低于去年同期2.8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则比去年同期回落20.9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一季度规模以上产、销和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港澳台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制企业快速增长。一季度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同比增长31.33%、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同比增长26.81%、股份制企业生产同比增长26.11%,分别快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8.72、4.2和3.5个百分点。
(二)重工业继续快于轻工业增长,所占比重进一步攀升。一季度重工业累计完成产值775.28亿元,同比增长26.9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也高于轻工业增速11.79个百分点;轻工业累计完成产值403.34亿元,同比增长15.12%,低于全市平均增幅7.4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比例为34.2%:65.8%,重工业比重比去年底又提高了2.7个百分点,65.8%的重工业比重创历史新高。
(三)工业出口与销售保持同步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05.18亿元,同比增长24.52%,分别高于产、销增幅1.91个和2.55个百分点,产品外向度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出口增幅回落20.93个百分点。
10大出口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同比增长62.9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口同比增长44.31%,这2个行业出口增幅高于全市平均。而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和金属制品业出口增幅仅为15.7%、13.81%和4.5%,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增幅8.82、10.71和20.02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增势明显放缓。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6.13亿元,同比增长8.2%,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3.05%,比去年下降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125.96亿元,同比增长12%;制造业完成投资94.44亿元,同比增长18.8%。技术改造投资完成79.7亿元,同比增长17.7%。
(五)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总额89.46亿元、利润总额46.2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5%和4.07%,分别低于去年同期增幅3.87和2.66个百分点,但比1-2月份有一定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4.02%,同比增加1.9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93亿元,同比增长14.38%,亏损增幅大幅回落;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得分184.2分,同比下降9.04分。
全市经济效益不佳主要在于大中型特别是个别大型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一季度,大中型企业完成利税50.4亿元,同比下降16.58%;完成利润24.07亿元,同比下降23.3%。一季度镇海炼化利润大幅减少,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倒挂所致,随着国家对成品油出厂价格的逐步调整,从4月份起其盈利状况将会逐步好转。若剔除镇海炼化,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利润同比增长17.6%。由此可见,面上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
(六)新产品生产明显提速。经过近两年的低迷,新产品生产开始恢复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21.88亿元,同比增长37.8%,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5.1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0.34%,比去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部分县(市)、区新产品产值成倍增长,分别是:镇海区(217.69%)、保税区(191.74%)、大榭(161.22%)和慈溪市(99.25%)。
(七)各行业增长不平衡。全市36个大类行业中有12个行业生产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前10大行业中,石油加工业增长30.3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9.3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5.2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3.84%,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幅7.78、36.78、32.66和31.23个百分点。而纺织服装业、金属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仅为11.63%、3.98%和14.69%。同时,烟草制品业出现负增长,增长-13.62%。
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的平稳开局,是在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严重、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取得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2003年以来工业效益增长下行趋势仍在延续,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的难度很大。
预计二季度产值、销售、出口仍将保持平稳、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将逐步扭转负增长的状况,而转为正增长。工业用电情况继续好于去年,但工业投资和技改的形势不容乐观。
二、当前主要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严重制约。
虽然今年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将进一步缓解,对经济运行瓶颈制约逐渐减弱,但是土地制约长期存在,给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大企业开始向外地寻找发展空间,鄞州、宁海、海曙、江东等地表现突出。受土资资源匮乏的制约,北仑区1-2月份实际利用外资0.83亿美元,同比下降19.7%。
企业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存在用工难现象,技术人才缺乏。部分县(市)、区企业反映今年一季度劳动用工成本比去年至少上升10%以上,且用工流动性大,很多企业用工不足,招工难。同时,部分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紧缺。
此外,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将成为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矛盾。
近几年来,国内市场许多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断加大,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行业产能集中释放、供求矛盾突出已逐步显现,我市的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和水泥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有的陷入产增效减,甚至亏损的困境。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去年全年产值增长29.12%,效益却出现全行业亏损,今年一季度产值增长27.03%,行业亏损5500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去年产值增长22.06%,也出现行业性亏损,今年一季度产值增长7.94%,利润同比下降77.8%;化纤行业04、05年产值分别增长100.46%和38.55%,利润分别增长41.2%和8.57%,今年一季度产值增幅下降到9.66%,全行业亏损1376万元;以水泥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经过前几年的过度扩张,05年以来已连续14个月个位数或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只增长4.15%。
(三)受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大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年初以来,铜、铝等有色金属大幅涨价,钢铁价格也开始小幅攀升,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产品利润率进一步下降。今年1-2月份,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指数105.1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指数107.89,倒挂2.78个百分点,虽比去年同期的倒挂4.15有所下降,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一季度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33%,同比降低1.32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继续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25.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2.56%,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3. 1个百分点;同时,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87.9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受多重因素影响,出口难度越来越大,出口对工业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减弱。
一是欧、美纺织品“特保”的影响。今年2月份,受欧元贬值和纺织品设限影响,我市对欧盟出口4.33亿美元,同比减少1.1%,其中对欧盟的纺织服装出口下降21.5%。二是欧盟机电产品两项禁令的影响。欧盟自去年8月13日开始实施《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今年7月1日还将正式实施《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这两项指令不仅增加机电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出口成本,部分企业还将面临被排斥出欧盟市场的威胁,将对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带来实质性影响。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及潜在的升值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削弱出口产品竞争力,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趋缓迹象明显,昭示着今后工业品出口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困难重重。四是国际贸易争端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市产品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和诉讼,安全、绿色和技术等贸易壁垒也是关卡重重。最近,欧盟对我国出口打火机发起的“CR法案”于3月底实施(适应期到年底),明年初出口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装置,才能进入欧盟市场,“CR法案”的实施对我市打火机行业出口影响很大。
三、对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一方面有部分企业不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不完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映。但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结果。下一步,全市各地、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不懈地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大力贯彻实施2004年底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1+7”系列政策,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自主创新,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经济健康较快地发展,为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去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为企业解决了不少困难,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服务年”的工作成效表明,在国家宏观调控形势下,在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针对企业难点,把握工作重点,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攻坚克难,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今年,要继续大力深入地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一要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力做好集约用地文章,总结推广兴建、改建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的经验,整理利用好各种闲置土地,鼓励实施多种形式的“零土地技改”。二要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地抓好项目投资导向,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更要注重引进项目的工业增加值率(全国平均在26%左右,我市去年仅20.2%)。根据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需要,强化产业链招商。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投资额较大、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优势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跟踪服务责任制,为项目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三要继续抓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建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融资担保、技术支持、创业服务、培训教育、市场拓展和信息交流等六大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一方面要继续抓好现有平台的提高完善,扩大规模,增强功能,提升实力,更好、更广泛地开展服务。另一方面,要继续支持新建一批技术开发、产品检测、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连续滚动孵化小企业功能的创业基地。四要推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创建规划,采用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适度提高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鼓励力度。
二是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节能降耗事关可持续发展。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节能降耗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能耗降低20%是国家确定的少数几个约束性指标之一。宁波由于产业结构不断重型化的特殊性,降低能耗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从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降低能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一要强化用政策手段控制能耗。我们将着手编制《宁波工业能效指南》,重点是用政策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企业发展,严格控制高能耗大项目的引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组织实施节能示范和改造工程,大力鼓励开发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强节能监察与服务队伍建设。二要大力开展工业节水、节材工作。今年要在重点行业初步建立工业用水定额体系、节水型经济评价体系,推动12个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推广各种先进的节材工艺和设备,推进企业建立完善科学的材料消耗核算管理制度。三要持续搞好清洁生产工作。今年计划再增加39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化工、冶金、纺织等行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四要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按生态市建设要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循环型工业的意见》。在2个县(区)、4个工业园区、10个乡镇、20家企业开展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试点工作。大力培育产业循环链。五要加强考核。今年开始,对各县(市)区的目标考核中,加大工业节能降耗的考核力度。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创新是宁波工业持续提高竞争力的最有力保障,也是解决宁波工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有效办法。各地要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的精神,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中,要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依靠自己与借助外力的关系。今年全市工业系统的科技创新要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关键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重大专项。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继续开展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推荐和认定工作,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二要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全年实施各种类型的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30项以上。三要在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上实现新突破。探索建立有利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的高新技术企业, 加大项目补助力度。加强对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资助。切实抓好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产业化。
四是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优势一直是支撑宁波工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宁波工业今后要健康较快发展,依然离不开这一“软实力”。今年,要把增强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要鼓励企业加强联合重组。引导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按市场竞争地位进行联合重组,促进优势企业控股相关企业,实行按产业链分工合作。特别是要加大对产能过剰行业企业联合重组的指导力度。二要鼓励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改变股权过分集中的状况。三要鼓励企业上市。制定政策,对新上市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四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到市外、境外建立生产、加工、营销、研发、设计基地,特别是以并购的形式到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
五是着力加强监测分析,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高度重视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运行质量的监测、分析。一要切实抓好对“510”产业、全市120家左右重点企业、100只重点产品产销情况,以及重要生产要素供需情况的监测。二要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三要继续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通过评价引导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