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要闻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关于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建议
  • 阅读:
  • 时间:2007-05-18
  • 发布: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近年来,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现象趋势明显,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近几年来,我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省内看,杭州市已逐步成为浙商总部基地,吉利、苏泊尔、康恩贝、盾安、华大基因、宋城集团等150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市看,青岛市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06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青啤、海信、马士基、微软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宁波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另一方面,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外迁现象较为严重。据上海宁波经济促进委员会分析,我市将总部迁往上海等地的企业有40家左右,其中年销售额在十个亿以上的企业就有20多家,一些较大企业如杉杉集团等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总部迁往上海等城市,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宁波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市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上海、杭州、青岛等城市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

       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如加快建设各种高级商务楼,规划各种总部集聚区,也要注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总部经济相关的配套政策,吸引和培育大量高素质人才,努力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对此,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市集聚。

        二是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东部新城“三个中心”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新城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中心城区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都市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上海卢湾区“8号桥创意园区”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城区产业的“退二进三”、“优三强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三是创新总部经济用地开发机制。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四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加快招商引进和培育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中介咨询、高新技术、文化旅游、商贸娱乐等产业,为公司总部落户有力支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