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经历了剧烈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特别是国内经济开始回暖,饱受危机影响的大量企业摆脱困境,纷纷恢复生产,发展速度也逐步开始增长,随之而来的扩大生产、发展提速、订单增多的各类变化,致使企业对劳动用工量也相应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补员和新增用工双向叠加,用工缺口被放大,因而导致强烈的用工需求,引发了用工荒的现象。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企业,更是首当其冲:用工荒的降临,让不少纺织企业措手不及,由于招不到足够数量的纺织工人,企业的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无法接受新订单,扩大再生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虽然用工荒的出现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但是对用工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而言,用工荒的产生和扩大则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成因。下面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肤浅的论述一下有关纺织企业、职工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用工荒的产生及其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也因此给企业的生产发展所带来的更多不利因素。
从本人所在纺织织造单位分析:公司有百余年历史,一直专业从事服装面料的织造生产,现拥有128台日产喷气织机,年生产能力近1000万米,销售收入上亿元,用工250人左右,平均每纬成本工费在4~6分以上,年实现利润只有250万元左右。公司生产一线人员占总人数80%以上,其中90%以上的一线员工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来自于山东、安徽等地。2008年~2010年,公司用工情况见下表: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环比增长% | |
公司用工人数 | 250 | 240 | 230 | -4 |
招录工人数 | 113 | 118 | 125 | 4.4、5.9 |
离职工人数 | 109 | 123 | 132 | 12.8、7.3 |
公司月人均工资 | 1552 | 1669 | 2030 | 7.5、21.6 |
宁波市月社平工资 | 2254 | 2398 | 2608 | 6.3、8.7 |
外来工流动频繁,操作熟练程度差,公司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正常生产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人员绝对值减少,人员的招录与离职达不到平衡,人员缺口始终存在;近几年虽然工资收入逐年递增,而且,2010年的增幅已超过20%,但还是达不到市社平工资水平,更赶不上CPI涨幅。因此,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有一些行业特性和企业特点对用工荒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纺织企业的本身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较大的用工需求。纺织企业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纺织工艺科技含量一般,产品生产率偏低且附加值不高,产出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的投入,只有足够的劳动力投入,才能使得生产线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规模经济。基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纺织企业比之其他企业,会有更大的用工需求,在整体劳动力供给出现较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纺织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对于用工荒的应对也更为困难。
第二,纺织企业的企业具体情况也关系到招工难,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用工荒的不利影响。纺织企业用工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纺织生产线经常性近乎满负荷运转,纺织工人加班加点或是三班倒的情况十分平常普遍,导致了纺织工人劳动时间过长。纺织企业车间环境差,噪声嘈杂,工作十分艰苦,加之行业间横向比较收入也偏低,工资无竞争力,并不具薪酬优势。从整体情况来看,纺织企业受困于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三方面的窘境,对应聘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进而导致纺织企业受到用工荒较大的影响。
从就业者,也就是纺织企业的务工人员角度来看,纺织企业所受的用工荒压力则主要来自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务工者的就业需求的变化:相比于第一代务工人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和职业规划明显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针对纺织企业而言,招工对象以年轻女工为主,其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网络等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都与第一代务工人员有着很大不同,同时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有父辈大,由于她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不愿意再像上辈那样做流水线上辛苦的纺织工人,因而使得纺织工人岗位面临较为明显的缺口。
其次,务工者的供给客观减少与流动性加剧也是导致用工荒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基于女性的细心和耐力的优势和性别工资差异的存在,纺织企业生产线作业需要大量年轻的女性劳动力,而事实上女性适龄的劳动人口数量却有明显减少。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得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人口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则是教育更加普及情况下适龄劳力进入高等院校,从而也相应地减少了劳动供给。此外,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也是助推用工荒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女纺织工人因为婚姻、生育等个人因素离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给招工用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而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用工荒推波助澜。首先,国家在农村推出的惠农政策逐渐增多,返乡农民工多就近择业。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惠农政策增多,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因为国家加大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持投入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民在家乡的收入得以增加,在一些地方,农民的农业收入已经与进城务工相差无多甚至还有超过。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较快增长也客观上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在农村生活吸引力逐渐提升的同时,与此相反的是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提高。伴随着经济回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价水平迅速提高,外出打工的生活成本也相应地提高。如此一来,务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被生活成本所抵消,在不能保证足够的收入汇回家乡的情况下,继续在外打工并不是理性的经济人决策。其次,在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传统纺织业发达地区外的中西部及山东等北部省份,大量新兴纺织企业层出不穷,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合适劳动力资源,构建了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原先奔赴长三角等地区务工的潜在纺织工人数量相应的有较大幅度减少,从而反过来影响了本地区的企业用工状况,成为用工荒的另一个宏观经济因素。
用工荒给企业的增长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尽量减少用工荒,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完善企业用人制度,显然已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用工荒的成因和对企业及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企业经营,特别是深受用工荒影响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很多启示。
市场是组织经济的一种好的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要以市场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和落脚点。首先,针对务工人员供给的不足,企业首先要从自身寻找解决之道。在应对用工荒问题的时候,从根本上着手,改变过分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手段。具体来说,开发织品新品种、提高织品质量档次、采用纺织先进技术,促进纺织工业实现向效率高、效益好、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变,以此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只有企业立足市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产结构调整,通过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率,不遗余力地进行纺织设备更新、纺织流程改进和纺织技术创新,并以此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获取技术竞争的优势,才有可能扭转劳动力不足的困境,改变用工需求,缓解矛盾。本公司2009年着手改进设备自动化程度,新进26台日产新型喷气织机置换老设备,提高生效率,原一个挡车工看管4台~6台织机,现一般能看管6台~8台,2010年,公司实施产业转型,改革创新,现已初步与外商谈成合作意向,生产、应用纺织新材料系列产品——驱蚊蚊帐、防虫地膜、环保遮阳布等,这些新产品不仅可以填补国内空白,使公司在产品竞争上占据优势,而且可以拓宽企业市场领域,除了涉及到原有传统的服装、面料、家纺等领域外,还可以涉及到民用、农业、民用装饰等。然而公司正从传统的纺织服装面料衍生发展,向高科技产业用布及工、农业用布领域拓展,争做绿色环保型企业。
其次,如何做好务工人员的薪酬安排和后勤保障也给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缺口较大进而整体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大环境下,增加薪酬,提高待遇是解决用工荒最为直接的手段。但是提高劳动报酬,会给纺织企业的成本结构带来相应的压力,能否在为务工者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同时控制生产的成本并保证企业的效益是需要纺织企业作出合理的权衡取舍。针对80、90后新一代务工人员对个人发展及生活质量新的要求,企业除了在优化生产环境外,更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出企业拴心留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尽最大可能的留住熟练工,吸引新工人。除此以外,企业是否能够创造强大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是十分关键的。企业能否发掘出除了工资待遇和生活硬件设施外的软实力,能否创造并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吸引务工者和留住现有员工的重要因素。本公司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考核与激励,引导员工认同公司“拓经营、守诚信、重开发、求质量、创文化”经营理念;二是持续开展外来工“温馨家园”活动,完善“一个场所”-----完善文化娱乐场所,使外来职工有一个业余学习、娱乐的地方;健全“四大功能”-----组织功能、维权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给予外来员工生活上爱、工作上严,创建和谐企业;三是从细微处着手,办实事,做好事,为员工解困释凝,倡导人文关怀。
用工荒不是凭空产生的经济现象,当然也不会自然消失,在中西部经济逐渐发展,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典型,纺织企业在许多方面会面临新的挑战,也同样会迎来新的机遇。务工者和企业都已经处于一个再次进行双向选择的十字路口,劳动力缺口的背后也已经不再仅仅是招工人数供需的矛盾,纺织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产业布局、人资安排、薪酬结构、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很好解决用工荒,度过这段困难时期,使企业进一步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提高业绩与效益。同样也期待我们公司通过转型升级,员工精神与物质的软硬件上出现质的转变,量的飞跃,实现公司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