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考验和宏观下行压力,全市经信系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形势,主动迎接新挑战,全市工业发展呈现“运行缓中趋稳、质效明显改善、结构持续优化”的格局,体现了新常态下“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有好”的发展特点。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主要指标缓中趋稳,工业增长的L型趋势明显。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总体呈现出“一季度高开、二季度缓走、三季度趋稳、四季度缓升”的运行走势。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75.4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低于上半年1.2个百分点,但高于三季度0.4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自下半年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在3%-4%区间运行,四季度后三个月逐月缓升,工业增长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主要行业中,石油加工、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烟草、文教用品、有色金属等行业增加值增速下半年以来整体呈现趋稳态势。各县(市)区中,慈溪(含杭州湾)、江北全年保持较快增长,是引领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下半年以来,大榭、江东、余姚等地趋稳回升明显,北仑、镇海、宁海、海曙等地相对趋稳。从全年工业运行走势看,L型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发展向好基础没有变。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效益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472.6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利润总额753.4亿元,同比增长14.6%,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7.3、18.4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石油加工(183.6%)、汽车制造(48.4%)、电气机械(24.8%)、仪器仪表(20.8%)、专用设备(11.3%)等行业利润普遍提升较快。我市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开展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2015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73.4亿元,同比增长35.4%,规模和增速均居全省首位;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4.9%,较上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2万元/人,同比增长7.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同比下降6.9%。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发展前进态势没有变。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增长5.9%,高出全市规上平均2.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5.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增长4.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37.0%,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实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8%,增速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第五届智博会上完成28个项目签约,涉及可穿戴设备、云计算、智慧消防等众多领域,总投资约70亿元。
(四)创新投入进一步支撑,工业发展潜力空间没有变。根据近期省统计局发布的企业创新情况报告,我市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达4726家,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占比超60%,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2015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91.1%、45.2%;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2.4%,增速高出同期产值14.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29.4%,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全省领先。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99.9亿元,同比增长18.7%;投资规模与增速均居全省首位。汽车制造(84.0%)、石油加工(37.8%)、金属制品(30.5%)、专用设备(31.3%)、通用设备(25.1%)、电气机械(21.6%)等我市主要行业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
二、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下行压力较大的原因
虽然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四季度呈现趋稳缓升,但全年仍低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增速换挡早于全省、全国,下行压力比全省、全国严峻。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我市工业下行较快的主要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已从2014年6月份的112美元跌至目前30美元,钢材、铁矿石价格已跌破国内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成本线,创10年来新低;铜、锌、镍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在持续回落。由于宁波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转换的第一道城市,工业制成品价格缺少转换的空间和余地,导致我市以石化、资源加工为主的临港重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值萎缩严重。1-12月份,我市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加工两个行业价格指数分别下滑26.6%、14.2%,产值下滑19.2%、13.2%,拉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2.8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下降2.1%)。
二是工业出口持续低迷对我市工业下行影响突出。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弱势,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导致经济制裁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对我市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影响突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847.7亿元,同比下降7.0%,拉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约1.6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自4月份进入负增长区间,降幅逐渐扩大,四季度下降速度虽略有企稳,但并不乐观。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导致主动调减生产或转移部分产能。近年来,受内外市场挤压、发展空间限制、资源要素制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税费负担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部分工业企业主动转型、倒逼转型,导致部分环节上的产能梯度转移影响发展速度。如仅根据对鄞州、保税、高新区的企业抽样调查,在纺织、光伏、电子等领域,部分企业产能转移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8个百分点。
四是汽车制造业整体呈现高位趋缓。随着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支撑我市工业增长的汽车制造业呈现高位趋缓态势。2014年投产的杭州湾大众汽车自2015年6月份开始,原低基数优势消失,支撑逐月减弱。剔除杭州湾大众汽车后,2015年全市480家汽车制造企业产值增长22.2%,累计增速在四季度虽有所企稳,但仍低于上半年1.8个百分点,低于一季度13.8个百分点,整体呈现高位趋缓。
五是新增长动力尚处在发展培育期。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代表的“双创经济”较为活跃,但整体尚处于发展培育期,短期内难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2%,整体增长缓慢,不足以弥补传统增长动力趋缓的缺口,而部分“小升规”企业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发展尚有一定波动性。因此,我市增长速度面临的阵痛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常态。
六是政策性因素影响工业增长速度。一是我市以火电为主的电力企业受计划发电量分配指标减少、全省外购水电电量增加、上网电价下降等因素影响,产值下滑严重。2015年,国华电厂(-20.4%)、大唐乌沙山(-15.7%)、北仑第三发电厂(-17.6%)、浙能北仑发电厂(-16.2%)、北仑第一发电厂(-16.8%)、浙能镇海发电厂(-13.0%)等前6大火电发电企业产值均大幅下滑。据测算,仅6家发电厂就拉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约0.34个百分点。二是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行动,组织开展“低小散”重点行业(区块)提升整治行动和高污染燃煤锅炉淘汰改造专项行动,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发展。2015年,全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炼钢22.7万吨、印染2.6亿米、轧钢36万吨、化工6万吨、铸造4.1万吨、造纸12万吨等,整治“低小散”重点行业(区块)25个,淘汰改造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700余台,累计主动压减产值约130亿元,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损失1.0个百分点。
此外,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还受基数逐月抬高的因素影响。2014年全市工业运行呈现“低开、稳走、回升”的发展态势,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3.1%、5.7%、6.6%、7.3%,基数逐月抬高,导致2015年低基数效应逐月减退。同时,受市场影响,部分企业转型无望,倒闭破产或将不可避免。截至12月底,全市规上企业中共144家“僵尸企业”全年无产值反映(上年基数150亿),影响全市规上产值约1.0个百分点。在宏观大环境未有好转、我市工业下行压力比全省、全国严峻的情况下,2015年工业发展爬坡极为艰难,四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能实现“稳中有升”已是来之不易。
三、正确认识我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是工业发展速度进入“增速换挡”的关口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复苏缓慢,增长脆弱;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增速换挡”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宏观背景。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我市工业运行走势与全省、全国趋势一致(全国从一季度的6.4%,回落至上半年的6.3%、三季度的6.2%,全年6.1%;全省从一季度的5.1%、上半年的5.0%,回落到三季度的4.2%、全年4.4%),但由于我市开放型经济和临港重化产业结构,影响工业发展受到的冲击更深;由于活跃的民营经济和较高市场化程度,影响工业下行反映更早,下行压力比全省、全国更严峻。当前,社会各界对“工业增长企稳后维持L型走势”看法一致,工业发展必须尊重规律、适应常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以极大的耐心和意志戒急戒躁、沉心创新、难中有为、为中求进,力争工业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二是工业发展质量总体好于全省、全国。在我市工业发展速度慢于全省、全国的情况下,工业发展质量总体好于全省、全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盈利水平相对较好。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利润增速高出全省9.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6.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1%,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二是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电增速匹配性更为合理。2015年,我市在工业用电下降0.1%的情况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整体较为匹配。
三是工业发展贡献度不低于全省和同类城市。通过对我市与全省、杭州以及其他计划单列市的部分规上工业指标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我市工业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度不低于全省与其他城市。由于临港重化工业属于高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影响了我市规上工业每单位投资产生增加值1.75亿元,低于厦门、杭州,但仍高于全省平均和其他城市。同时,由于临港重化比重相对较高,影响了我市规上工业的增加值率仅有18.7%,低于全省和其他城市,但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每单位增加值创造税金0.29元、每单位增加值创造利税0.58元,均远高于全省和其他城市;每单位增加值创造利润0.28元,仅略低于杭州,远高出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