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新华每日电讯】20年坚守,宁波装如何“重妆天下”
  • 阅读:
  • 时间:2016-10-27
  • 发布:市经信局
  • 10月20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亮相2016宁波国际时装周走秀活动。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全国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西服、第一部西服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服装业的数个第一,让发轫于清末民初的宁波“红帮裁缝”在旧上海滩上扬名立万,更成为宁波现代工业的奠基石,改革开放后,宁波服装成为宁波市的一大名片。

    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宁波服装的脚步却没有开始走得那么快,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国内市场的巨大变化,宁波服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坚守了20年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犹如行业的写照,今年服装节“宁波装,妆天下”的主题似乎在向世人证明,宁波“红帮”已经蓄势待发,准备“重妆天下”。

    宁波的“金字招牌”——宁波装

    “宁波装”与宁波港、宁波景、“宁波帮”一起,被称为宁波的四大名片。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宁波工业率先发轫的,就是宁波服装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炳荣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波与上海的对接,服装业开始快速发展。“像雅戈尔的李如成,就是上海知青,最后创立了这家企业。”

    “宁波服装业的发展,尤其是男装的发展,在全国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著名影响力的品牌,雅戈尔、杉杉、罗蒙等,在上世纪曾是国人梦寐以求的品牌服装。”宁波国际服装节组委会执行办公室主任杨杰说。

    日前发布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在全国的地位继续保持领先,多达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

    宁波的纺织服装业对宁波市的就业和外贸出口,至今仍在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宁波全市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人口达到23.23万,出口交货值达到419亿,比前年增长4%,利润总额为68亿。

    据介绍,目前宁波仍然是国内服装业著名品牌最多的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品牌有3000多个,其中中国名牌有20个,驰名商标25个。目前工信部110多个重点跟踪品牌中,宁波就有9个。

    告别红利时代,“大牌”去哪儿了?

    近年来宁波服装品牌常常以另类的姿态获得关注——雅戈尔成为服装界“玩”地产最出色的;罗蒙环球乐园引数万人挤爆现场;杉杉跨界寻求战略机遇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不少人产生疑问,这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服装“大牌”们去哪儿了?

    “目前的服装行业中,过得‘不错’的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还‘过得去’,还有不少企业过得‘艰难’,甚至遭遇生存危机。”在19日举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上,一位行业专家直指当前服装企业的生存困境,而不少知名服装企业的利润报表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副教授夏春玲说,这几年宁波的纺织服装业整体不像前几年那么红火,这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改变。

    专家认为,宁波服装业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过去的产品结构存在问题,过去宁波的纺织服装以外贸为主,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以量取胜,以贴牌为主,而忽视了品牌,利润薄。

    这几年来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一直没有改善,从全国情况来看,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下降5%,进口下降3.5%,是自2009年之后6年来的首次进、出口双降。

    宁波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不乐观。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宁波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累计为849957万美元,同比增幅为负4.9%。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出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75.7亿元,微增2.5%。

    雅戈尓集团董事长李如成称,当前服装行业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全球服装消费总额已经被食品消费超越,服装业产能过剩。

    服装行业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就是这个行业受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企业家信心集体受挫。

    再次,就是诸如房地产、金融等过去快速增长的行业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把精力转到其他行业。

    李如成表示,虽然在公司投资、地产、服装三大发展板块里,服装并不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但却是我最想发展的一个板块,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基和主业。”

    浙江一家印染公司的负责人说,这几年来他一直专心主业,一直开发新的产品,产值和利润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个行业不能简单地说就不行了,关键是要静得下心,要注重创新。”

    重仓加持,“宁波装”强势回归

    就在实体店、百货公司纷纷遭遇“倒闭潮”的时候,一家年轻的宁波女装品牌公司斐戈在位于杭州市中心的银泰百货,开出了省城的第一家旗舰店,成为以全新形象大力拓展市场的“第一枪”。

    与这家年轻的公司不谋而合,雅戈尓、杉杉、太平鸟等老牌宁波服装品牌不约而同地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逆势谋划布局国内市场,重塑服装时尚产业这一宁波传统优势产业的行业地位。

    杉杉将对其服装业务从杉杉股份公司中剥离,申请赴港上市,并推出新品牌主攻二三线城市的快时尚消费群体,主攻浙江、苏南、苏西南几个区域;今年是太平鸟集团20周年,将“狂砸”3.5亿元开实体店,增加店铺500家;马威则重点与万达集团合作,在今后两年内开出100家直营店。

    种种强势回归服装行业的行为,展现了宁波装“重妆天下”的信心,它们将通过销售体系和渠道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注重消费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互通平台等“利器”傍身,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眼前。

    与此同时,政府的重视也在“加码”。“服装是宁波的名片,不能轻易丢掉,也不应该丢!”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说,宁波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建设,以此为契机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从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跨越。

    纺织服装成为宁波率先“触电”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打开市场。博洋集团的服装服饰、家纺品牌曾创下日销售1.2亿元的纪录,宁波男装品牌GXG的日销售额也达到8773万元。博洋集团总裁办主任林云华说:“电子商务还让我们及时捕捉到市场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市场和品牌进行深度跟踪分析,进而与线下销售相结合,开展精准营销。”

    目前,宁波服装以清一色男装为主导的局面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系列化格局,休闲装、女装、童装、内衣全面开花,尤其是女装厚积薄发,童装也不甘示弱,与男装“共舞”。此外,宁波改变传统以外销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内外销比例大致为6:4,摆脱外需不足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宁波纺织服装业还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大量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浙江瑞晟是一家致力于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营运总监刘九生说,目前已经为众多品牌企业,如阿迪达斯中国、雅戈尔、杉杉、罗蒙等提供了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大数据集成,帮助企业减少对人员的依赖、做到信息化管理,增产增效。

    在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宁波纺织服装行业用工人数从“十一五”期间的40万,下降到目前的23.4万,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前不久,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并把时尚纺织服装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说,“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始终怀揣‘宁波装、妆天下’的梦想,大力推进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大胆探索‘服装+智能’、‘服装+文化’、‘服装+个性化服务’,走出一条高端化、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百年‘宁波装’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更好。”

    遭遇“行业寒冬”,不能轻易放弃

    从1997年到2016年,一个连续办了20年的行业活动依靠怎样的坚持走到现在,并且正如一个20岁的年轻小伙儿,昂首阔步地走向下一个20年。在20年的风雨坚守中,我们看到了在传统行业面临“寒冬困境”时,大浪淘沙之后的企业家另辟蹊径发现了其中的大有可为。

    纺织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飞速发展迸发活力,奠定了工业发展和外贸经济的基础。然而曾经“红极一时”的行业近年来却由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附加值低、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进入“行业寒冬”。

    从业者在这样的困境下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从山峰进入谷底,他们有过动摇,有过困惑,甚至不少人选择了离开。“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战略退让”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批人的坚守和突破。

    国外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寿命超过100年的企业日本有2.1万家,历史只有200多年的美国有1100家,中国却只有10余家。打开这些百年企业的长寿密码,坚守本业专注核心业务是它们的共同点,百年的发展中,这些企业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也曾有倒闭的风险,但是在专注和坚守中实现了老而弥坚。

    许多离开纺织服装行业的人会说,不是我们不努力,是市场太不景气,环境不利于我们继续发展。但反思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的只是客观环境恶劣的“受害者”吗?它们的业绩下滑、份额减少何尝没有自身的因素?

    香奈儿、爱马仕、路易威登的代工厂遍布珠三角、长三角,中国工厂生产的衬衣、大衣、鞋帽、皮具贴上标签即可“华丽变身”,但在代工过程中,有多少纺织服装企业从中悟出了自身发展的门道,做到了像它们一样蜚声国外。

    好的品质得到了“大牌”们的认可,那为何不再往前迈一步,勇敢地从幕后走向台前,不再是局限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形成自己的品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