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
  • 阅读:
  • 时间:2022-01-24
  • 发布:市经信局
  • 前  言

    装备制造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工业发展的基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等特点。高端装备是宁波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是提升全市制造业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坚实支撑。“十三五”期间,宁波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有力支撑了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市建设。

    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根据《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基础

    (一)规模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以来,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共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上企业2932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4.9%;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分别为4576.6亿元、1063.7亿元、383.4亿元、490.2亿元、1303.8亿元,同比增长7.6%、9.2%、14.0%、12.2%和3.4%,占全部规上比重分别为25.6%、26.3%、24.7%、21.0%、39.1%,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4.8%。“十三五”期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新增规上企业544家,产值增长1.47倍,年均增长8.0%。

    (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64.8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5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3000KN宽台面双驱四点超精密高速压力机和高速精密多工位冷镦成形成套装备通过国家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验收,世界最大吨位9000吨巨型智能压铸单元全球首发,1.5T全身型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为世界MRI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涌现出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海底脐带缆、高性能密封件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装备。截至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领域累计拥有发明专利8751件,约占全市比重50%;累计认定首台(套)产品250项,其中国内首台(套)产品36项,占全省国内首台(套)产品总数的45%。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引进建成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17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宁波智能成型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电驱动创新中心等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2家院士工作站。

    (三)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高端装备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50-100亿元的企业5家,10-50亿元的企业50家。全市有19家装备上市企业,其中整机装备制造企业7家。拥有13家单项冠军企业,7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天塑机是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海天精工的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十,鑫高益和康达的放射医疗设备销量分别位居全球第5、第6位。慈星股份是全球最大智能针织装备解决供应商,其电脑横机产销量均位居全球第一,是中国智能装备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四)产业集群生态初步形成。产业聚焦程度逐步提高,高端装备产业专业园及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初步形成以北仑灵峰现代产业园、前湾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园区,以及以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鄞州现代电车小镇、象山航天科技小镇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北仑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集群集聚了海天集团、力劲科技、澳玛特等近百家智能装备企业,以及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等创新服务载体,注塑机产值占全国50%以上。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核心区域,累计引进或柔性引进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60余人,聚集了大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企业,集聚发展的动能不断释放。

    “十三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引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我市重大整机装备少,缺少国之重器;工业增加值率23.2%,低于上海、深圳等地,低于发达国家6-8个百分点;与上海、青岛等装备制造强市相比,我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发展不足。二是大企业、大品牌少。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基本没有“中”字头央企,缺少综合实力强的引领型大企业、大集团支撑,装备制造企业年产值低于1亿元的企业超过70%,平均产值仅1.7亿元,低于上海、青岛等城市。三是自主可控技术支撑力量不足。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较多“卡脖子”问题,如数控机床领域缺少掌握精密光栅尺、数控系统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的企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任务艰巨。四是产业链配套协同不够紧密。整机装备制造企业本地化配套率偏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不够紧密,行业企业聚集度偏低,缺少装备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协同配套特色产业园,产业链“延链”“补链”工作有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标“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新目标新定位,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聚力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创新驱动、主体培育、数字化转型、强链延链、平台提升,着力构建3+3千百亿级高端装备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摆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破制约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产品,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坚持重点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全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巩固提升现有装备制造基础,重点突破智能制造等一批特色优势装备产业,谋划布局航空航天等一批未来新兴装备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坚持数智融合。推动高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渗透融合、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走数字转型、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

    坚持整零协同。以整机需求为牵引,依托产业联盟、产业共同体等资源,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协同创新,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示范推广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效益、自主创新、企业实力和集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智能装备等优势领域向成套化发展,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市高端装备产业新的增长点,尖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突破4%,新培育首台(套)产品200个左右,其中国际首台(套)产品5个左右,国内首台(套)产品50个左右,累计建成省级以上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累计培育千亿级高端装备龙头企业1家,五百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左右。

    ——集群效应不断加强。建成龙头企业引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的特色产业园3个以上,全面提升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鄞州现代电车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水平,全力打造机器人和智能成型装备两条标志性产业链,装备制造本地配套率显著提升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领域

    结合我市高端装备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现代能源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等3大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及轨道交通装备、检测与监测设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3大百亿级产业。

    1.重点发展3大千亿级产业

    (1)智能装备

    依托北仑灵峰现代产业园、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等特色产业园,聚焦智能装备核心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智能装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高档数控机床。发展大型、超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精密数控车床及车削中心,高精度立式、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立式复合磨床、精密数控车铣复合加床,精密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超精密细微加工数控机床,高功率激光切割装备等整机装备。发展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专用高效加工生产线。重点开发中高速电主轴、精密数控五轴摆头、精密光栅尺、编码器、高速高精度主轴、高精度滚珠丝杠导轨、磁悬浮直线电机等。

    智能塑料成型装备。重点发展节能型伺服驱动塑料注射成型机、高速节能塑料挤出机组、多层共挤智能吹塑机组、微孔发泡塑料注射成型机、大型双螺杆挤出造粒机组、大型对位芳纶反应挤出机组、碳纤维预浸胶机组等。

    机器人。重点发展装配、焊接、切割、涂装、搬运、码垛、检测等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安防、巡检、排爆、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医疗、生活服务、养老助残、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发展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人机物交互系统(HCPS系统)等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重点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自主导航AGV、高速智能分拣机、无人派送车辆、冷链物流装备等仓储物流装备,自动搬运车、叉车等装卸设备,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包裹自助交接终端和管理系统等智能系统集成装备。

    智能成套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海洋工程、电子元器件、轴承、文体用品等行业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加快发展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全自动纺织服装生产线、食品加工线、制药成套生产线、包装成套装备等;加快发展大型、特大型金属一体压铸成型成套装备。

    (2)现代能源装备

    以象山临港装备产业园、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氢能园区为核心,以海上风电项目、燃料电池电堆等项目等为引领,积极招引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氢能装备等领域核心部件企业落户。到2025年,力争现代能源装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和风电群组智能管控系统,以及各类风轮叶片、轴承、齿轮箱、整机控制系统、变桨系统、偏航系统、变流器、变压器、密封件等关键零部件。海洋水文观测仪器、勘测设备、测风设备等海上风电相关系统与装备,以及海上风电专用海底电缆。

    光伏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机组、太阳能光热发电成套机组及关键部件、太阳能薄膜发电成套机组;高效电池片及组件、并网(离网)光伏逆变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太阳能跟踪装置、光伏电站监控设备等。

    氢能装备。重点发展制氢设备及氢气提纯设备,车载储氢、加氢设备,以及高精度流量计、氢气检测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制氢加氢一体机等氢能源供给及存储设备;加快发展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氢气电控喷射、高压电磁阀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燃料电池电堆、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零部件。

    智能电网装备。重点发展超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超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超特高压交直流试验设备和智能电网输变电(成套)设备。

    (3)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核心基础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

    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重点发展先进去胶、清洗、蚀刻、热处理、薄膜生长、涂胶显影、离子注入、键合、AOI光学检测等芯片制造及装测试装备,以及碳化硅单晶生长炉等前端材料制造制备;发展下一代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工艺设备及测试试验设备。

    核心信息系统设备重点开发智能制造基础通信及控制设备,包括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新型工业传感器、工业物联控制设备、工业物联网关、工业可穿戴设备和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产品。开发具有现场总线通信功能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工控机系统(PAC)、嵌入式控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安全控制系统。

    2.培育壮大3大百亿级产业

    (4)航空航天及轨道交通装备

    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发挥宁波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工业基础优势,带动部分基础零部件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完善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到2025年,力争航空航天及轨道交通装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航空核心基础件及机载设备系统。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片、航空轴承和紧固件、轮毂、铝合金翼肋、机械配件等核心基础件,积极开展机载通信、飞行数据采集与处理、航空传感遥感等机电、航电系统产品开发,发展水污管理、空调等机载设备系统。

    通用航空装备。积极发展固定翼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轻型公务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等通航飞机及核心零部件,布局物流、应急、救援、巡护、航测等无人机产品,加快发展专用无人机、商务机发动机产业。

    航天装备。重点发展气象、资源、海洋等观测卫星,以及通信广播卫星、空间科学研究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星载设备。加快发展火箭箭体、发动机等结构系统,以及相应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飞船、运载工具零件、移动测控设备等。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点研发制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网络控制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大力提升轨道交通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产业。

    (5)检测与监测设备

    紧紧围绕整机装备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整机装备、检测与监测设备企业协同创新,促进整机装备产品向智能化发展,支持检测与监测设备在装备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示范应用。到2025年,力争检测与监测设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先进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性能专用气相色谱仪、高性能液相色谱仪、高性能质谱仪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领域,发展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

    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三维数字超声波探伤仪、极端工况检测设备、在线高精度接触/非接触式几何精度检测设备。

    机器视觉装备。发展工业相机及镜头、标准光源、中控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突破芯片、图像识别智能算法、机器视觉通用算法平台软件等技术。

    智能传感器。重点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开发具有数据存储和处理、自动补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工业传感器。

    (6)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沿着船舶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适应国际、国内有关船舶新标准;围绕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开发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系列产品。到2025年,力争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高技术船舶。重点发展万吨级以上化学品船、中小型等级LPG和LNG液化石油天然气船、豪华客滚船、专业工作船舶、新型休闲娱乐船舶。布局低速、中速、高速双燃料发动机、船用纯气体(LNG、LPG)发动机、船用新型电池、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船舶电子产品等船舶配套零部件。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置、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装备、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大型智能海洋牧场装备、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装备、水下系统与作业装备。

    (二)空间布局

    围绕“十四五”时期宁波市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要求,结合园区载体及资源要素分布,建设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园,推进错位互动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力强、聚集度高、有影响力的特色装备产业集群。

    1 高端装备空间布局情况

    细分领域

    重点发展区域

    主要依托平台

    一、智能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

    北仑区

    小港装备产业园

    高端汽配模具园区

    海曙区

    智能制造产业园

    智能塑料成型装备

    北仑区

    小港装备产业园

    机器人

    余姚市

    机器人智谷小镇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鄞州区

    鄞州经济开发区

    智能成套装备

    北仑区

    小港装备产业园

    高端汽配模具园区

    慈溪市

    高端装备产业园

    二、现代能源装备

    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

    象山县

    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园

    光伏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

    宁海县

    慈溪市

    氢能制造装备

    慈溪市

    慈溪滨海新区

    智能电网装备

    江北区

    江北投资创业中心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

    集成电路制造装备

    镇海

    集成电路产业园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四、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核心基础部件

    海曙区

    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

    宁海县

    宁海航空产业园

    通用航空装备

    前湾新区

    通航产业园

    航天装备

    象山县

    象保合作区航天科技智慧城

    轨道交通装备

    鄞州区

    鄞州现代电车小镇

    五、检验检测装备



    先进仪器仪表、智能检测

    装备、机器视觉装备、

    智能传感器

    海曙区

    余姚市

    望春工业园

    智能光电小镇

    六、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高技术船舶

    象山县

    象山临港装备产业园

    鹤浦船舶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

    专栏1  重点发展区域工作方向

    海曙区:依托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大飞机核心基础部件制造和航空服务;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依托望春工业园发展检验检测装备。

    江北区:依托投资创业中心发展智能电网装备。

    镇海区: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集成电路产业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

    北仑区:依托小港装备产业园、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等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塑料成型装备等智能装备

    鄞州区:依托现代电车小镇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宁波国家高新区发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依托鄞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现代与仓储装备。

    余姚市:依托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发展机器人;依托智能光电小镇发展检验检测装备。

    慈溪市:依托慈溪滨海新区发展氢能制造装备;依托前湾新区发展通用航空装备;依托高端装备产业园发展自动化成套装备。

    宁海县:依托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园发展大飞机核心基础部件

    象山县:依托象山临港装备产业园发展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依托象保合作区航天科技智慧城发展航天装备;依托象山临港装备产业园、鹤浦船舶基地发展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1.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针对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急需的重点领域,支持企业与宁波大学、甬江实验室、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一批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突破仿真可靠性、轻量化、绿色节能等重大技术装备共性技术。实施整零协同开发计划,支持海天、力劲、精达等整机(系统)与关键基础材料、零部件企业协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通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设计、应用、示范推广等全流程,建立整零协同开发项目清单。引导企业积极关注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并协助申请参与或承担,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高端装备专利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专利,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

    2.推动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推动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突破,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引领性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转化为首台(套)装备。强化首台(套)产品认定管理,每年分档认定一批国际、国内和省内首台(套)装备。支持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联合实施首台(套)示范应用项目,落实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国家、省首台(套)装备和入选宁波市重点工业新产品的装备列入《宁波市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宁波市优质产品推荐目录》,并优先推荐列入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围绕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等开展首台(套)产品推介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强首台(套)装备产品展示和推广应用。

    专栏2  首台(套)提升工程

    组织实施一批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牵头攻克关键共性、前沿引领技术难题并转化为首台(套)产品。围绕高端装备发展重点领域,满足重大工程或者重点产业链急需,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引领性的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加大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完善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保障机制,创新遴选激励、应用奖励等机制,不断提升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能力。

    新培育首台(套)产品200项,其中国际(内)首台(套)产品50项左右,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硬核产品。

    3.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检测认证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在航空航天、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谋划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创新载体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争取大型装备央企在宁波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分支机构。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

    专栏3  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1.创建类

    智能成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聚焦智能成型装备、智能模具、智能成型技术、成型制造大数据等四大领域,建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交易、人才教育、公共服务、创业孵化和国际合作六大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和转移扩散,强化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到2025年,吸引国内和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00家以上,吸引创新创业团队10-20个以上。

    电驱动创新中心。围绕电机电工材料性能、永磁电机设计及工艺、智能驱动与精密控制、电机测试及标准化四大方向,重点致力于先进电机系统的材料基础研究、高能效电机的设计、先进控制技术、驱动系统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验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2.谋划类

    数控机床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建数控机床创新中心,积极创新运营模式,支持立足于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攻关及成果转化的三大发展定位,汇聚各方创新资源、突出协同创新。

    (二)实施强企培育,促进集群引领发展

    1.培育细分领域龙头领军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按照细分领域遴选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制定企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一企一案”动态精准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并购优质研发资源、优势品牌及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推动高端装备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品字标浙江制造”,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企业1家,五百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6家。

    2.开展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引导市级单项冠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创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积极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推动创新型初创企业和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支持菲仕电机、思进智能成形装备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产业联盟、产业链共同体等创新载体吸纳“小巨人”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到2025年,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

    3.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高端装备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研发生产与协同配套关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支持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行业制造业务流程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同步创新,促进产业生态稳定发展。

    专栏4  高端装备强企培育工程

    1.培育细分领域龙头领军企业。按照细分领域发展基础,科学设定龙头领军企业的入选标准和发展目标,每个细分领域筛选5-10家龙头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产业把控力、生态主导的龙头企业,推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

    2.打造一批高市值上市企业。实施“凤凰行动”宁波计划2.0版,加快推动菲仕电机、伟立机器人、江宸智能装备、多普勒环保科技等高端装备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到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3.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单项冠军之城”建设,引导宁波如意、鲍斯能源、中大力德等市级单项冠军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在高端装备领域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

    4.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引导菲仕电机、思进智能成形装备等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聚焦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做专做精、做优做久,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5.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依托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继续抓好“小升规”工作,重点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三)实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升集群发展质量

    1.推进装备领域数字化应用。以舜宇、智昌等为重点,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网络通讯模块等在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应用,加快研发智能数字工厂管理系统、智能柔性生产系统等智能工厂软硬件设施。以江宸、飞图等企业为重点,提升汽车零部件、轴承、包装等行业用自动化装配成套装备数字化水平。支持企业发展“装备大数据”业务,促进企业向“产品智能化+服务精细化”方向转型发展,为装备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实时在线服务保障。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医疗器械装备、智能检验检测等领域控制系统及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应用,提升整机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

    2.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鼓励有基础的企业聚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业务全过程,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以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引导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级、行业级、特定环节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向产业链上下游输出功能服务。发挥东方日升、东方电缆、日星铸业等企业在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有序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近期重点推进东方电缆、舜宇光电等“未来工厂”建设。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20家以上。

    3.推进工艺流程绿色化转型。在装备制造业各领域推广应用绿色先进工艺与技术,引导企业走集约化、清净化、低碳化发展道路。重点推进铸造、焊接、热处理等领域制造工厂绿色化改造,减少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新技术新产品鉴定、首台(套)装备认定等项目实施中引入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装备领域绿色产品评价认证,优先支持先进绿色装备产品推广应用。探索船舶行业绿色化转型升级路径,支持修造船企业绿色工厂建设,鼓励发展绿色环保高技术船舶。

    (四)实施强链工程,促进集群融合发展

    1.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机器人和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着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强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带动护链,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建设,补齐产业链基础短板。发挥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共同体作用,持续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摸排,建立断链断供风险清单,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活动,引导本地企业间开展上下游配套合作,提升本地配套水平。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链和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300和800亿元。

    专栏5  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工程

    机器人产业链:围绕关键技术自主化、核心部件国产化、整机产品高端化,进一步做强轴承、减速器、控制器等环节,补齐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传感器、末端执行器、仿真软件以及整机产品短板,延伸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形成以全自主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共融服务机器人、仿真柔性特种机器人三大整机加关键部件为主导的,机器人创新应用示范场景迸发的3+1+X发展格局。

    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发挥宁波智能成型装备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顺应智能成型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强化整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补齐控制系统、编码器、滚珠丝杠等功能部件的短板,延伸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的应用。

    2.加快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围绕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两条标志性产业链,制定产业链招商地图,开展精准招商、谋划生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链招商项目。聚焦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象山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高端海洋能源装备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宁波中油重工有限公司智能模块化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3.推进两业和军民融合发展。鼓励智能装备、现代能源装备等领域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销售,向“一站式”“交钥匙”服务型制造模式发展,大力发展产品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大批智能制造工程服务企业,提高制造型服务业的产出比重,提升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水平。全力支持国防事业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深度参与国防、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现代能源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模块化系统化任务承接能力的牵头企业,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各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水平。

    (五)实施平台提升工程,抬升集群发展能级

    1.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支持宁海、象山、前湾新区等地,主动承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的战略任务,全面对接航空航天企业院校资源,谋划推进飞机组装、航空航天核心部件及整机生产制造、商用火箭发射场、航空航天装备产品检验检测等项目,建设集研发、制造、测试、检测一体的航空航天先进产业基地。到2025年,争取引进落地2-3个航空航天标志性制造业项目,合作共建或培育2家以上科研院所及创新研究机构。

    专栏6  航空核心基础件制造基地打造工程

    加快推进宁海航空产业园、前湾新区通航产业园、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象山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航空核心基础件制造基地。其中,宁海航空产业园布局通用航空产业、航空试飞中心、航空核心基础件制造基地,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湾新区通航产业园布局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在前湾新区集聚发展;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航空服务业;象山航天智慧科技城重点发展航天发射及关联产业;宁波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航空核心基础件产业研究院。

    2.提升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以全域产业综合治理和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为契机,重点发展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园,持续提升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鄞州现代电车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检验检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育海曙智能制造产业园、慈溪高端装备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园。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特色产业园、打造工业新地标,发挥品牌影响力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微企业园,推进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到2025年打造产值超5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1个以上。

    专栏7  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工程

    灵峰现代产业园:以智能装备为重点,大力引进总部型、上市型、骨干型、高新型、品牌型“五型”企业,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余姚机器人小镇:以智能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小镇将打造成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智慧型、生态型国际高新技术园区。

    鄞州现代电车小镇:积极发展现代新能源交通装备、现代储能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引进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努力构建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舒展的小镇特色产业体系。

    象山临港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力争打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海曙智能制造产业园:发挥宁波智研院作用,培育发展智能成型装备与技术、工业机器人,打造集生产、研发、配套服务于一体智能产业基地。

    慈溪高端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自动化成套装备,实施“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突破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3.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

    加快国际化产业平台布局,提升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捷(中东欧)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水平,瞄准国际高端装备前沿技术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招引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户产业园区发展。鼓励企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高端人才团队及产业发展组织等优质资源,合作引入一批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统筹解决规划、项目、土地、园区、招商和政策资源等集群发展重大问题。市级相关部门强化对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创新平台、服务载体规范运作,协同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建设。区县(市)按照规划方案加强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引进培育,统筹本地要素资源保障高端装备企业发展,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进合力。建立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咨询机制,完善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集群培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首台(套)提升政策,围绕集群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集群促进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高端装备企业产业链协同制造、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创新力度大、支撑作用强、辐射面积广的项目,进一步完善首台(套)产品等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体系

    (三)加强要素保障

    完善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对重大项目用地实行“应保尽保”,实施差别化供地以及建立灵活土地供应机制,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各级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高端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项目重点给予信贷支持,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生产制造提供融资租赁等配套金融服务

    (四)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充分用好中央、省、市级主要媒体资源,加强全市政策举措、典型案例和优秀企业家代表,引导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专营主业,把装备产品做精做强。发挥重大展会的平台展览展示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推广产品、开拓市场。持续优化政策服务环境,精细做好企业服务工作,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强人才保障

    重点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撑全市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行业发展。支持各类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引才项目,鼓励在甬高校加强高端装备重点领域学科体系和特色学院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