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
  • 阅读:
  • 时间:2022-01-24
  • 发布:市经信局
  • 前  言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波考察模具产业园区和模具重点企业,体现了党中央对工业基础产业的关心和重视。工业基础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也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关键基础件产业是工业基础产业之一,推动关键基础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是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关键基础件产业已形成一定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了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了一批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

    为进一步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打造宁波市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内关键基础件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基础

    (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关键基础件产业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60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58.8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规上工业3.94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956.5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总额87.0亿元,同比增长11.5%。“十三五”期间,新增规上企业174家,产值规模是2015年末的1.34倍,年均增长6.1%。重点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其中模具、紧固件、液压件和气动件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比重分别21%、20%、20%和33%左右,荣获“中国模具之都”、“中国紧固件之都”、“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等称号。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以来,宁波市关键基础件产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完成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3.1亿元,同比增长7.6%,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5%,高于规上工业水平1.3个百分点。2018-2020年期间,30余个科技项目获得宁波市级“科技创新2025”立项,18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截至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气动产品检测实验室、浙江省电驱动创新中心等一批行业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6家、院士工作站12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引进培育建设了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大院大所和中模云等一批行业互联网云平台,进一步夯实关键基础件产业技术基础。

    (三)企业实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全市关键基础件企业以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做精做专细分市场。截至2020年,拥有产值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9家,超亿元企业204家;已培育东睦新材料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菲仕电机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日月重工等上市企业8家,臻至机械等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34家;东睦新材料和环驰轴承入选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

    (四)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引导地方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北仑区形成了分工合理、配套健全、协作紧密的高档压铸模具产业链,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镇海区形成了以九龙湖镇为核心的紧固件区域发展格局,产量约占全国的6.7%。慈溪市依托慈兴集团、环驰轴承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微小型深沟轴承生产和出口市场独占鳌头。另外,还培育形成了奉化气动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和特色小镇,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宁波关键基础件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贸易新形势,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尽管产品全国市场占比较高,但多数为中低端产品,为工业母机、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配套不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水平相对不高;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平均产值不到1亿元,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仅有2家,缺乏领航型企业;三是高端材料、专用加工检测试验设备以及相关设计分析检测软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不高,人才储备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整机牵引、重点突破”,聚焦模具、轴承等重点细分领域,全力推进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企业主体、加快数字赋能、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品牌质量等任务,打造全国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建设国内一流的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推动全市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跃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推动集群高端化。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关键基础件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充分利用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关键基础件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联动发展,推动集群协同化。瞄准整机和系统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整机与关键基础件企业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模式、组织创新与产业基础能力协同共进、跨界融合。

    包容共享,推动集群开放化。充分挖掘内循环市场优势,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加快高质量“走出去”,积极开拓欧洲及东盟等优质市场和新兴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与集群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宁波市关键基础件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1300亿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力争高端模具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打造全国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科创策源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突破关键瓶颈技术30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中心2家,初步建成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关键核心技术自我保障和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主体实力不断提升。聚焦“大优强”企业培育,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产值超百亿企业2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

    ——集群发展生态更加完善。重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显现,上下游企业、机构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生态圈进一步完善,集群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领域

    1.模具。围绕高端模具材料制备、模具成型加工和大型复杂模具设计等重点领域,聚焦模具钢改性、模具热处理工艺及精加工、大型高精度复杂模具设计及制备、微米级多穴精密注塑模具研发设计、模具非球面型腔超精密加工、智能化压铸模具控制关键技术、3D金属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模具表面高光技术、巨型一体成型精密压铸模具模架高品质高效率工艺研发等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模具制造智能化。重点发展金属模、冲压模、铸造模、塑料模等长寿命、高可靠性精密模具产品和高效精密智能模具。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0亿元,初步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模具产业链和国家高端模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电机。聚焦伺服电机、永磁电机、磁悬浮电机、电机驱动控制器、电机关键结构件等重点领域,实施机器人用集成永磁力矩电机及伺服驱动研究与开发、模块化永磁电机及其驱动控制、3D打印大尺寸磁性电机、高稳定性高空无人机电机、超高速磁悬浮电机制备、超高速电机控制器产业化、智能直线驱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高性能马达关键技术研发、纳米级定位的大推力音圈电机及其驱动器、新能源汽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风电变桨电机驱动一体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电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用高功率密度高效电机、纳米晶软磁高效驱动电机、机器人用集成永磁力矩电机、多自由度电机及其驱动控制、高稳定性高空无人机电机、纳米级定位的大推力音圈电机、模块化永磁电机及3D打印大尺寸磁性电机等特种专用电机、微特电机,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微型齿轮电机等。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0亿元。

    3.液气密。聚焦关键液压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液压阀、数字液压控制等重点发展领域,开展无油螺杆压缩机主机与真空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适用于气液或混合多项介质压缩泵用多流道进口单向阀制备技术、高性能柱塞泵关键技术、气液两相增压输送装置与长行程油缸关键技术、往复泵卧式阀组的双作用液力端可同步输送气液的过滤器制备技术、带位置闭环的双减压阀驱动比例多路阀关键技术、电磁铁导磁套耐油压疲劳测试技术、液压阀用电磁忒极靴设计、数字液压阀制备技术、数字液压马达制备技术等技术研发,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瞄准气动件小型化、智能化、安全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重点推进电-气压力/流量比例阀、阀岛、精密压缩空气过滤装置、真空发生器集成单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压电比例、电气比例/伺服控制技术研究等方向的技术攻关。聚焦高分子密封件、陶瓷密封件、极端环境密封件等领域发展需求,重点推进轿车密封结构设计技术、高端车用密封条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环氧树脂封装材料制备技术、硅胶封装材料制备技术、高耐候性能结构复合密封形-性一体化成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动密封陶瓷材料与构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耐干摩水封技术、特高压陶瓷阀芯制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重点发展智能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液压系统和高性能泵阀,系列化的气动阀、真空发生器集成单元和智能气动元件系统,高耐候、无摩擦、真空高导热密封件等产品。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0亿元。

    4.轴承。围绕高速高精轻量化轴承、工业机器人轴承、新能源汽车轴承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超高速微型球轴承研发及产业化、微小型高温球轴承研发及产业化、超精密轴承研发、高精度调心滚子轴承生产工艺及产业化、低噪音轴承研发、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研发、长寿命高精度低噪音深沟球轴承垂直化生产工艺及优化、乘用车高密封性球轴承设计制造与测试、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轴承设计与测试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鼓励发展机器人用轴承、大功率风电机组轴承、盾构机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精度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高档数控机床主轴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等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各种主机专用轴承、高速微型球轴承、高密封轴承、高温球轴承以及其他新型微小轴承。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00亿元。

    5.紧固件。围绕高强度紧固件材料成型与加工、高性能紧固件结构设计与优化等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高强度/智能紧固件制备技术、超大规格耐蚀紧固件的精密加工与环保防腐关键技术、六角螺栓自动热锻技术、14.9级高强度螺栓制备技术、金属塑性成型技术、卧式翻板貌技术、耐高温防松动紧固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紧固系统结构及工艺设计软件技术、紧固性能检测及智能工艺装备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紧固件、风力发电配套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核电专用紧固件、飞机专用紧固件和轨道交通扣件等高强度紧固件。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亿元。

    6.铸锻件。围绕铸锻件大尺寸、高精度、成分均匀、结构复杂的产业发展需求,突破免热处理一体压铸超大车身结构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大块非晶合金连铸技术、电动式扬声器T铁冷锻塑性成型技术、黄铜阀体锻造防开裂工艺技术、锡青铜阀门热锻技术、高速精密温/热傲锻成形技术、冷傲机闭环数字控制技术、提高铸件疲劳强度技术、铝合金电磁铸造技术、新型热锻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非真空连续铸造大卷重铜铭错合金技术、大规格合金铸锭凝固过程均匀性调控技术、热变形过程中组织与加工性能调控技术、合金带材连续高温固溶处理及成套时效热处理技术、大型高韧性低温球墨铸铁件关键技术、大型厚断面球墨铸铁件组织性能控制关键技术、百吨级球墨铸铁件生产关键技术、大型节能耐高压多油缸体铸件关键技术、大型薄壁复杂内腔球磨铸铁件成型、复杂内腔发动机缸体成型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保障精密铸锻件上下游全链条安全可控。重点发展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锻件、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件、核级泵(阀)锻件、大功率柴油机曲轴锻件、船用大型铸锻件、大型风电装备叶片铸锻件、燃气轮机叶片铸锻件等特种专用铸锻件以及精密液压铸锻件、精密薄壁球墨铸铁件、高强韧铝合金新型压铸锻件等其他特种铸锻件。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0亿元。

    7.传动件。重点突破齿轮精密加工、谐波新齿形加工、旋转分度加工、连续分度加工、剐齿加工、硬齿面强制珩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克机器人变形余弦齿轮关节减速器设计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推动高速精密重载人字齿行星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用高速精密减速器、大型矿山和冶金装备用高性能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大兆瓦级半直驱海上风电齿轮箱、特大兆瓦级燃机发电齿轮箱、大吨位矿用自卸车电动轮成套装置、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安全阀用弹簧、高速列车用高性能合金钢制动盘、核电循环水泵齿轮箱、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等专用精密传动装置和高精特齿轮、高精度小模数齿轮、精密机械传动结构和丝杠组驱动等。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0亿元。

    8.粉末冶金件。聚焦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船舶)制动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刹车片、粉末冶金含油轴承、铝合金粉末冶金凸轮轴承盖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突破熔体雾化分散控制技术、感应等离子球化粉体制备的能量耦合控制技术、特种粉体输送速率精度和输送均匀性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船舶)制动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及刹车片、高强度自润滑粉末冶金摩擦副、粉末注射成型件等。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亿元。

    (二)空间布局

    坚持“强化基础、彰显特色、主攻高端、推动集聚”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4个百亿级关键基础件特色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各个专业园、小微产业园和特色小镇,合理引导关键基础件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在若干个特色产业园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生态环境优良、多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

    1.打造四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

    灵峰现代产业园(北仑):按照特色产业集聚、业态错位互补的思路,重点发展压铸模、压铸机等优势产业,加快“动态云脑”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海模智云”等数字化赋能项目和浙江省模具产业大脑建设,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及服务、高端汽配零部件等上下游配套领域,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健全、协作紧密的高端模具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全国模具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和全球高端汽配模具全产业链创新高地。

    精密核心部件产业园(慈溪):进一步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航天密封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航天航空用高可靠性密封件等主导产业,推动轴承向高速、精密方向发展,密封件向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形成“轴承钢材料—轴承污染防治技术—轴承自动化生产技术—高端轴承”产业链和高端密封件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百亿级特色产业园,打造成为自主研发水平高、制造技术先进、基础件与整机协同发展的关键基础件生产与应用基地。

    气动产业园(奉化):全面实施“品牌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战略,以气动产业为先导,融合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高端精密机械、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持续提升气动产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百亿级特色产业园、打造全国气动产业科创高地。

    关键基础件产业园(鄞州):发挥日月重工、东睦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作用,突破一批关键瓶颈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高强度粉末冶金件、精密减压铸锻件、风电用特种锻铸件,建设以铸锻件和粉末冶金为特色的国内知名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百亿级特色产业园,打造成为高端精密铸锻件生产研发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

    2.多个关键基础件专业园联动发展

    聚焦高压液压件、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等重点领域,按照“产业协调互动、要素集约利用、功能配套完善、整体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和谐”的原则,统筹优化关键基础件产业布局,培育发展关键基础件专业园(镇海)、航空产业园(宁海)等多个关键基础件专业园、小微园或特色小镇,鼓励其做大做专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完善专业化产业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耦合发展,实现各区县(市)关键基础件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彰显优势。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加强核心技术精准攻关。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电力装备等发展机遇,聚集模具、轴承、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紧固件等重点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继续深入实施关键基础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安全可控。建立完善关键核心基础件技术动态排摸机制,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色图”管理模式,完善指南凝练和发布机制,分级分类开展技术攻关。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推动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产学研用协同开展攻关,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标志性成果。到2025年,力争突破30项关键基础件瓶颈技术。

    加快布局高能级研发平台。发挥浙大(宁波)气动产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技术辐射作用,加快谋划建设宁波航空核心基础件产业研究院、宁波模具新材料及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加快推动菲仕省级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营,聚焦高端模具、精密轴承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建设创新中心。支持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及相关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强化绩效导向、分类管理,完善“研发、转化、孵化、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到2025年,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平台2个。

    专栏1 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浙江省电驱动创新中心(在建):将围绕电机电工材料性能、永磁电机设计及工艺、智能驱动与精密控制、电机测试及标准化四大方向,重点致力于先进电机系统的材料基础研究、高能效电机的设计、先进控制技术、驱动系统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验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模具新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在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围绕特大型高精、超高速冲压、超薄、超强和微细型零件成型减压模具技术研发、智能化模具设计技术以及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件领域,高档模具的部件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摆脱进口依赖局面。

    轴承高性能创新中心(谋划):聚焦高性能轴承钢、耐腐蚀材料等基础材料开发、冶炼技术特别是碳化物的控制,热处理渗碳、淬火等晶体组织结构,波纹度、凸形控制、粗糙度控制,高精度磨削加工的设备、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及测试装备等方向实现重点突破。

    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布局建设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制度,落实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100%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税收政策。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

    (二)强化企业引培,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依托日月重工、震裕科技等关键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大集团、大企业提升行动,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提升公共服务、实施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在全球布局研发设计中心,优化生产网络和供应链体系,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资源。做精做专东睦新材料、合力模具、菲仕技术等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或小巨人企业,继续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其围绕整机需求,聚焦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巩固提升集群核心竞争实力。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型企业瞄准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供应链梳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能级。到2025年,力争培育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建设关键基础件产业上市辅导专业服务团队,组织“科创板上市培育”和“创业板对接服务”等专项活动,根据企业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辅导培训服务。发挥银行、天使投资等金融机构作用,重点支持关键基础件“小巨人”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

    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关键基础件重点领域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依托产业促进机构、专业招商机构及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瞄准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重大产业平台和科研院所,建立“客商库”。充分利用宁波周、工博会、浙洽会、海洽会、智博会、中东欧博览会等国内外各种重大专业展会和经贸洽谈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动态推进一批关键基础件重大项目建设。

    (三)强化产品应用,增强发展后劲

    推动产品高端化升级。以未来汽车、航空航天、深海装备、医疗装备等新一代整机需求为牵引,聚焦模具、轴承、电机等重点领域,打造标志性产业链。鼓励产业链共同体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关键件产品在高端领域规模化应用

    专栏2 高端模具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工程

    依托华朔科技等产业链共同体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及龙头企业,围绕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平台和活动等“五个一批”重点任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模具钢、热处理及精加工、标准件及非标件制造、模具加工制造等环节,补齐模具设计分析、模具相关软件开发、模具加工检测装备制造、模型测绘及模具检测服务等环节短板,延伸模具应用及售后服务链。力争到2025年,全市模具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培育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模具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链条紧密协作高效。

    加快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示范。积极参与国家“四基”产业链一条龙培育计划,横向构建产品应用配套链,纵向构建关键技术创新链,促进整机装备与“四基”产品同步开发,实现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自主创新产品、首台套产品和优质产品,迭代发布重点自主创新产品、装备首台套清单,鼓励在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中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进口替代的关键基础件新产品(技术),加快创新成果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应用示范。

    推进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围绕轴承、紧固件、密封件、气动件、液压件等重点优势领域,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研发生产,承接军工技术产业化,实现“民企参军”“军技民用”,为国防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四)强化数字赋能,巩固竞争实力

    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贯彻落实实施宁波地方智能制造标准,分层级推进关键基础件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支持量大面广的规下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行动,鼓励规上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依托灵峰现代产业园等工业园区,以北仑模具省级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为引领,遴选排摸关键基础件产业新智造群体项目计划库。强化意宁液压等市级未来工厂及东力传动等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标杆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关键基础件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全覆盖,装备数控化率突破80%以上。

    深化5G+工业互联网赋能。重点支持骨干企业与蓝卓、创元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建设众模云、聚轩轴管通平台等一批关键基础件行业级、企业级互联网平台。鼓励加快开发一批面向关键基础件产业的工业类、企业专用类、行业通用类、基础共性类APP。推动大中型企业使用成熟的云存储、云桌面、云设计、云管理、云系统等应用服务,实现管理“上云”和业务“上云”,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快速形成信息化能力。到2025年,实现关键基础件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全覆盖。

    打造关键基础件产业大脑。加快推进浙江省模具、轴承、气动产业大脑建设,建立跨领域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大脑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平台,深度挖掘产业大数据价值,推动政府侧、企业侧数据汇聚、有序交互和融合应用,实现政府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互联共享。

    (五)强化绿色制造,推动产业治理

    推广绿色低碳制造模式打造关键基础件产业“四绿”标杆,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以灵峰现代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为重点,推进绿色园区示范创建工作。鼓励模具、电机等产业按照全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提供物流金融、维修保养、回收报废等服务,实现产品对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推进数字赋能提升,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环境治理、生产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水平。

    实施产业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遵循全市开发区(园区)“一盘棋”统筹运转,落实“一园一业”精准培育,按照“重点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原则,开展关键基础件产业集聚区整治,引导企业在关键基础件特色产业园集聚。加快关键基础件小微企业园整合提升,开展污染防治、安全生产、落后产能淘汰、节能降耗监察、无证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工作,支持第三方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建设运营关键基础件小微专业园,加强园区前期规划研究和后期资源整合、管理服务提升、园区品牌建设等工作,鼓励引导周边关键基础件小微企业入园。

    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模式。聚焦重点细分领域,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咨询机构等,建设宁波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积极探索产业培育发展新模式。加快宁波中模模具产业集群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网络化组织体系的核心节点作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扩大集群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强化品牌质量,加快提质升级

    实施集群品牌建设工程。进一步扩大宁波“中国模具之都”、“中国紧固件之都”、“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支持以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品字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关键基础件品牌。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在品牌的数据利用、生产制造、个性定制、精准营销等领域,塑造品牌新型传播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

    强化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围绕模具、轴承、电机、液气密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开发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的核心专利产品,积极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构建高价值专利组合。依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完善关键基础件产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专利纠纷应对机制。依托产业促进中心和第三方机构,积极探索关键基础件产业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开展“保险+维权+服务”商标保护模式先行先试,积极推广应用“商标专用权保险”。

    深化产业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仑压铸模分技术委员会等技术标准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紧密合作开展关键基础件产业新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搭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在标准方面的话语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重点在高端模具、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压液压件及高性能泵阀和特种电机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关键基础件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框架内,统筹协调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协调解决集群发展重大问题,制定集群发展工作计划,指导集群发展促进机构规范运作,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进合力。建立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制度。成立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小组和支撑机构,持续提供高质量决策建议。

    (二)加大政策支持

    加快研究出台专业软件集中采购、共享使用补贴专项政策。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设立宁波“四基”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关键基础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集群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产业链建设以及集群促进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夯实要素保障

    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对关键基础件企业用地和用能指标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用于关键基础件行业的新产品,构建覆盖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市场化融资体系。聚焦关键基础件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人才申报甬江引才工程等国家、省、市引才工程,多途径、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引进海外工程师,加大对高精尖缺海外工程师的支持力度。鼓励本地高等院校设立关键基础件相关专业,加强关键基础件研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培训中心、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宣传发展基础工业、关键基础件产业,培育公众对提升全市工业基础能力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的支持态度。通过组织国际高峰论坛、博览会、对接会、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关键基础件示范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小微特色示范园建设等实施成效和典型经验,塑造和维护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在全市积极营造关注、支持、参与关键基础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