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中国蓝新闻】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 | 两座城携手共赢
  • 阅读:
  • 时间:2024-05-11
  • 发布: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
  • 浙江之声记者高嵩 张苑 叶澍蔚

    今年一季度,杭州、宁波两市的GDP合计占全省比重接近45%。浙江经济要“稳”,杭甬无疑是压舱石。一个是致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互联网之都,一个是有着厚实制造业“底盘”的单项冠军之城。两座“第一城”之间如何更好地各扬所长、联动创新,通过产业协同来助力浙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今天推出第一篇《两座城携手共赢》。

    在杭州城西的一间写字楼里,服装设计师在AI软件中输入简单的文字,20秒后,几款符合描述的衣服图案自动生成。随后,设计师又通过3D建模+AI出图,模拟真人模特的穿着效果。

    这款AI+3D软件由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公司市场部副总裁高文佳说,他们专门为服装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最新的AI功能自上线以来好评不断,“比如3D软件设计出了一个西装,想去测试市场对西装的反应。我可以去选模特的脸是一个外国的女孩子还是中国的女孩子,可以去生成比如说她正在纽约大街上散步,或者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节约了拍摄成本,同时又可以测试到市场。”

    在与凌迪合作的一长串企业名单上,就包括了狮丹努、太平鸟等数百家宁波企业。凌迪公司创始人刘郴说,纺织服装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凌迪所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可以助力宁波服装企业优化生产效率,“第一我们提供数字化的工具,就是怎么样把物理服装变成数字化的服装。第二就是我们提供很多工具的基础上,还能提供大量的基础内容。有面料册、有服装款式,让一些中小企业能拿来这些内容直接生成数字服装,直接去做数字化的改造和提升。所以说我们跟这些企业基于场景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双方合作非常关键的点。”

    杭州企业的人工智能模型依托宁波传统制造业实现了场景应用,类似的产业协作,如今在杭甬两地并不少见。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之城,去年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5600亿元,占GDP比重接近三成。宁波作为制造大市,拥有104个单项冠军,连续7年领跑全国。乘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东风,杭甬两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携手寻求“1+1>2”的合作效应。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与杭州士兰微公司合作已有5年。方太最新款的油烟机、洗碗机、烤箱等产品里面的智能功率模块,大部分由士兰微研制。方太电气部总监方献良说,这个模块是用来驱动电机的,有了它,方太的厨电产品才能高效运转,“比如我们洗碗机的水泵,烤箱里边的散热风机,都会用到士兰微的功率模块。他们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包括算法优势,那我们结合行业的优势,相互促进,配合得还是比较好的。”

    截至目前,杭州、宁波已累计组建141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实施183个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刚刚问世的纯电MPV极氪009光辉,就是杭甬双城产业联动的最新成果之一。这款车在宁波前湾新区生产制造,产线上有不少零部件来自海康威视等杭州企业,车辆数据的云端服务也是基于阿里云来实现的。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春林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杭州宁波的相关配套企业正在不约而同地求新求变,“围绕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宁波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其实都在做一些我们能看得见的提升,融入了一些控制、电气,让产品配合整车变得更加科技。杭州可能更多是在智能化方面、软件方面、用户用车体验方面,比如说车辆智能驾驶用到的地图数据,在后台做一些提升。”

    据统计,杭州宁波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已经超过32%。宁波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副院长薛业建说:“杭甬可以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这两张金名片的优势互补,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优秀典范。”

    业界认为,基于自身创新和转型需求的驱动,杭甬两地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等“产业共链”当中。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翔说,这将有助于杭州宁波通过产业集群协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也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搭建更多产业协同平台,提升浙江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特别是围绕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他们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化领域的合作,辐射带动整个杭州湾的集群建设,来推动比如说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产业等领域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俞翔说,“所以这就需要省级层面更多地发挥一些统筹的作用,两个地市也能跳出自身一市的或者一域的局限来考虑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双赢。”

    终审:袁 爽

    责编:王欣怡

    编辑:王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