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动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经信“青年说” | 宁波工业蝶变之路
  • 阅读:
  • 时间:2024-07-05
  • 发布: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
  • 领读人:经济运行处 漆淇

    “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是当时宁波老工业的真实写照。

    由于长期战乱,宁波民族工业一直在艰难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历史资料显示,1948年,宁波地区仅有484家工厂(包括家庭农场、手工作坊),其中,百人以上工厂只有8家。194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600多万元。当时被称为“三支半烟囱”的宁波和丰纱厂、永耀电力公司、太丰面粉厂和时开时停的通利源榨油厂成了宁波民族工业的象征。

    在江北区新马路旁的鄞慈镇路上,一幢近代石库门建筑已在甬江边矗立了半个多世纪。该建筑原来的主人徐荣贵,曾创办了宁波知名的顺记机器厂。时光流逝,顺记机器厂已淡出市民的视野,但徐宅内收藏的两枚“浙江省建设厅联合铁工厂”珐琅铜章,仍见证着宁波工业的崛起之路。

    1951年10月,在顺记机器厂的基础上,宁波第一个国家的机器厂——公营铁工厂开工,主要从事纺织机械及船舶维修,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工业发展的序幕。

    几年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来了,导致后工业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国家在各县投资兴建了化肥、农药、纺织、轻纺等一批企业,特别是列入“四大工程”之一的浙江炼油厂(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和镇海电厂的建设,为后来宁波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