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见习记者 沈莉 实习生 孙佳骏
宁波高新区企业谱麦科技首创双目视觉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提升机器人精度,已拓展至多领域并持续升级产品。
甬派君有话说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
作为宁波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宁波高新区按照“又高又新”的战略要求,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青年人才集聚地,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甬派推出“寻找向‘新’力”系列报道,讲述高新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向“新”而行的故事。
和人一样,机器人也会“生病”,时常需要“体检”。
双目视觉测量仪。
走进浙江谱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麦科技),实验室里,一台机械臂正在缓缓移动,几毫米的运动偏差成功被一套双目视觉测量仪捕捉,采集数据同步录入电脑端的检测系统。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正在工作的ARTS-6025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谱麦科技技术总工吴贤欢介绍,“简单来说,我们就是给机器人做‘体检’。”
这套系统,年前被认定为2023年度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
首台(套),意味着填补空白。
过去,双目视觉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自动驾驶领域、工业领域,但对于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行业来说,该技术还是个“未知数”。
谱麦科技。
谱麦科技是国内外第一家利用双目视觉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的企业。
“双目视觉,形象来说就像是人眼看到物体后,在大脑中形成图像。当双目视觉测量仪通过红外光捕捉到被测物后,就会在系统的坐标轴上形成图像和坐标,实现对工业机器人运动位置与姿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吴贤欢解释道。
ARTS-6025能检测出多小的误差?
来看一组数据:位置精度误差在2毫米以内,位置分辨率小于0.5毫米,角度精度误差在1度以内,角度分辨率小于0.1度。
ARTS-6025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工作中。
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度的丝毫误差,都可能破坏整条生产线。
在检测中,一旦发现问题,不需要按照传统方式将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拆卸下来进行误差修正,可通过ARTS-6025自主研发的算法,直接对工业机器人的原有相关参数进行修正补偿,从而提升工业机器人的精度,大大节省了时间。
这套算法,吴贤欢更愿意称其为ARTS-6025的“大脑”。
在他看来,双目视觉测量仪就像是设定好的高精度尺子,不同的“大脑”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工业机器人实现不同的检测功能。这也让工业机器人的定制化检测成为可能。
目前,除工业机器人外,ARTS-6025已成功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机器人,如医疗手术机器人、电力作业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
“不过比精度,还得看ARTS-6025的‘老大哥’——ARTS-5025机器人性能检测与校准系统。”吴贤欢笑着说,它的精度已从毫米级提升到了微米级。
同ARTS-6025一样,ARTS-5025被认定为2018年度浙江省智能装备重点领域省内首台(套)产品。
ARTS-5025机器人性能检测与校准系统工作中。
“在ARTS-5025推出前,国内几乎没有公司关注到机器人检测领域。”吴贤欢说,发现这是一个绝佳“风口”之后,团队便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机器人检测与校准领域。
经过3年的反复研究,2016年年底,谱麦科技顺利推出了ARTS-5025机器人性能检测与校准系统。
硬核技术是市场的“敲门砖”。虽然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性能检测的首款产品,但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大量订单。
目前已经和上百家机器人本体制造和使用企业、科研机构、质检/计量单位、高等院校等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
“国内50%的机器人生产厂家都在使用谱麦科技的这套系统,经过校准后,精度可提升5倍到10倍。”吴贤欢说。
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之快,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嗅觉”灵敏的谱麦科技也早早意识到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性。
“ARTS-5025已经推向市场8年了,8年里,我们的研发人员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检测与校准算法的改进。”吴贤欢说,ARTS-5025已陆续实现通用六轴、码垛、六轴协作、七轴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参数校准。
又比如,2021年推出ARTS-6045服务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2023年推出升级版ARTS-6055服务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
ARTS-6055采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技术与同步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制了新型六维位姿靶标及高精度多目标位姿追踪算法,创新设计了移动机器人性能检测与分析软件,实现了对移动机器人的性能检测。
ARTS-6055服务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
此外,谱麦科技根据机器人最新检测需求,推出了ARTS-7000/8000系列动力学分析测试系统、ARTS-9000机器人可靠性试验系统。
据悉,谱麦科技每年科研项目费用投入占比营业收入20%以上。
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谱麦科技已取得15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10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中,12个软件著作权获登记。
“下一步,我们想把最新研制的检测校准系统拓展到其他行业,如智能装备、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以机器人性能检测与校准技术,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吴贤欢说。
编辑:陈韬 审核: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