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甬派】寻找向“新”力|朗达科技:一座桥变一杆秤
  • 阅读:
  • 时间:2024-08-16
  • 发布: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
  • 甬派客户端实习生 赵煜 见习记者 金宇涵 记者 孙佳丽

    公司正与美国相关企业对接,准备走出国门,实现桥梁技术的反向输出。

    甬派君有话说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

    作为宁波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宁波高新区按照“又高又新”的战略要求,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青年人才集聚地,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甬派推出“寻找向‘新’力”系列报道,讲述高新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向“新”而行的故事。

    舍弃传统称重设备,仅仅依靠摄像头,车辆“体重”竟能一望即知?

    近日,朗达科技接到了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的邀请,将在明年5月参加“桥梁动态称重”主题的特别会议,用自家王牌技术产品向世界同行实力展示,“我的眼睛就是秤”。

    这种底气正来自朗达科技自主创新的区域桥梁数字无感称重技术。

    该技术通过桥上桥下机器视觉轻量化组网布控,建立起桥梁集群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的新模式。这种无人化运维体系,相当于24小时为桥梁集群提供健康“体检”。

    桥梁轻量化智能运维系统界面。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做到抛弃体重秤,直接“看”出车辆“体重”?

    “桥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是柔性的。”朗达科技董事长应国刚形象地比喻,“车辆上桥,桥面会有震动,随之产生一些微末波动。不同吨位的车会对应产生不同的信号,我们可以据此变化来分析车辆,得到相关数据。”

    把一座桥变成一杆“秤”,正是因为数字无感称重技术能够建立区域交通荷载网络,为桥梁提供实时荷载试验基础条件,及时发现结构异常状况,相当于装上了一台“安全秤”,有效提高桥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近年来,桥梁垮塌新闻在各地时有发生,看着就让人揪心,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受到高度关注。

    “很多双眼睛都盯着特大型桥梁,其实它们只占到全国桥梁总数的5%,其余的90余万座普通桥梁不太受人关注,日常养护也有诸多缺漏。”扎根交通行业十多年的应国刚看到了这一庞大且迫切的市场需求。

    如何把大部分桥梁安全高效地管起来?利用数字无感称重技术就是个好办法,可以做桥梁的“眼睛”,并且节省维护成本。

    “现有的称重系统,需要挖开路面施工,将传感系统埋入混凝土当中,安装一套要花费六七十万元。而使用我们的无感称重技术,只要十多万元就够了。”朗达科技研发中心工程师胡洁亮介绍道。

    而“眼睛”的威力不仅初期投资省,更在于寿命长、维护佳。传统的称重系统使用三五年后需升级维护,必须派遣专人封闭道路、挖开路面进行检修更换,而无感称重只需要更换摄像头即可实现保养,与传统办法相比较,能节省下约80%维护成本,极大提高维护效率。

    作为外贸大市的宁波,每天有数千辆重型货车往返于城市和港口之间,大件运输更是交通审批的重中之重。此时,“眼睛”可以进行实时动载试验与承载能力评定,帮助执法部门更加精准地打击违法超载超限运输行为。

    “大型货车能不能过桥,线路怎么排,现在是人工在做计算规划,非常耗时耗力。有时司机不按照规定路线驾驶,或者货物超重超载,利用我们的技术,可以帮助执法部门有效监管。”应国刚说。

    24小时全天候采集、设备在线率高达95%,一秒可以采集20个数据,重载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效率和可靠性并重,这个眼睛“功力”不浅。相关研究成果已刊发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Computers and Structure》上,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

    研发人员工作中。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浙江省内的10多个项目,如宁波的鄞县大桥、白墩港大桥、大碶疏港匝道桥等。另外,广西、江西等多山地区的桥梁也将应用该技术。应国刚透露,公司正与美国相关企业对接,准备走出国门,实现桥梁技术的反向输出。

    除了数字无感称重技术外,在陆路安全、海上安全和低空安全等领域,也能看到“朗达身影”——隧道支护受力调节器、跨海桥梁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全景AI智慧服务区系统……多项技术和产品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朗达科技基础设施安全数智中心。

    成立已五年的朗达科技,每年研发投入要占营收的30%左右。公司主持并参与的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拥有50多项知识产权,其中包括3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和10多项软件著作权。

    应国刚说,接下来,朗达科技将继续结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着力于机器深度学习,进一步加强“天-地-空”一体化区域监测,并希望与导航地图联动,为交通基础设施运维赋能,让新技术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出行安全。

    编辑:季海鹰 审核: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