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蒋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杨总,很多人会问了,到底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呢?相比传统的工业来讲,新在哪里?
【杨倩红】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此后每次党代会都赋予其新的内涵。去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主基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方向,既遵循各国工业化一般共性规律,又立足我国国情和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生动实践。总的来讲,新型工业化有四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新发展动能,从政府主导型创新转向以产品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二是新制造模式,从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模式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数实深度融合,探索服务型制造模式,未来工厂、绿色工厂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就是这一方面的生动实践;三是新竞争优势,从“点”式布局向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注重品质品牌升级、附加值升级,我市当前正推动绿色石化等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四是新治理体系,从单一的产业发展向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转变,从功能分区治理向港产城文深度融合转变,打造了灵峰工业社区等一批产城融合的标杆示范。
【主持人蒋博】经过一系列探索,如今我市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切实可感的成效呢?
【杨倩红】宁波市委市政府历来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十八大以来,宁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探索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径。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排名跃升至第6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跃升至第4位。
一是以强基为核心,推进固链筑群。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及产业技术基础等六大领域,推进重点产品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和工艺“一条龙”应用;串珠成链,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建立产业链重点企业、项目、技术清单,以链群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聚链成群,探索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迭代实施“246”“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截至目前,累计26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专项,拥有省级产业链共同体55家,居全省首位。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电梯关键配套件、压铸模具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以培优为关键,推进结构升级。实施两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三年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培育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等九大未来产业赛道。目前,80%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实现新能源化转型,家电产品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逐步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入选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
三是以育强为导向,推进企业提能。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上榜”,系统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一流(领航)企业的梯度培育链条,全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拥有百亿以上企业32家、千亿级企业(集团)达到4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7家,省雄鹰企业11家,累计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是全国首个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破百”城市。
【主持人蒋博】那么,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市有哪些配套的政策举措呢?
【杨倩红】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效能,形成政策合力,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四大”产业政策整合提升工作的部署要求,我局牵头开展了“大智造”政策的整合工作,系统重塑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整合了11个市级部门的相关政策,构建了“通则+专则+定制”的政策体系,其中通则就是面向所有企业的普惠政策,专则则是软件、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和科技、人才、金融、数据等重点要素的专项政策,同时注重加大对重大项目、平台、企业、人才团队的精准支持,总体上体现出三方面特点。
一是聚焦“五个”重点。在产业领域方面,聚焦“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细分行业和新兴未来产业重点细分赛道,编制行业目录,明确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在创新方面,聚焦科技创新体系重塑,支持科创策源能力提升、重大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引育。在空间布局方面,聚焦“2070”产业空间重塑,重点支持战略产业园、优势产业社区、小微企业园等园区建设,推进低效工业区块改造。在主体培育方面,聚焦“大优强”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培育“链主”、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在生产模式方面,聚焦数绿融合发展,加速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和绿色化改造全覆盖。
二是深化“三方面”变革。首先,在政策导向上,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变革,首次将数字化、绿色化、研发投入等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享受市级政策的基本条件。其次,在支持对象上,从“点上培育”向“点面结合”变革,面向大规模设备更新、融资增信等企业共性需求,运用金融工具强化普惠性支持;针对重大项目、先进产业链群培育、数字化、绿色化标杆和企业上榜上台阶等标杆示范,通过政策激励强化示范带动。最后,在支持方式上,从“单一奖补”向“多元化支持”变革。充分应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融资担保、基金投资等多种政策工具,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融资支持。
三是强化“三个层次”统筹。首先,是强化市级部门的统筹,按照“四链”融合的思路整合各部门关于产业、项目、科技、人才、金融等的政策举措,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其次,是强化市、县两级的统筹,安排政策资金转移支付,聚焦国家重点试点示范、重大项目等确定若干个共同事权,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予以支持。最后,是争取国家、省级的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明确的重点任务,引导企业(平台、项目)争创各类国家级试点示范标杆。
民情直播间
【主持人蒋博】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任务,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方面,我市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朱霄波】2020年,宁波开始谋划标志性产业链建设,明确打造化工新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2023年,全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规模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六成,利润率好于面上平均,支撑经济稳进提质成效明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部署要求,我市将做好以下工作。 我们正在迭代升级标志性产业链体系,面向优势特色、未来新兴、消费生活三大领域,建立以产品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时尚服装等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标志性产品。制定实施《宁波市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强化“链长”统筹抓总、“链主”引领带动和“链创”赋能升级作用。产业链“链长”由市级相关领导或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统筹方向把控、创新融合、主体培育和资源集聚;“链主”企业是处于产业链优势地位,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产业链资源配置整合、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具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链创”平台是以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创新中心等为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建设的精准适配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加强标志性成果打造。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企业发挥作用,在产业链标杆项目建设、上下游合作对接等方面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我们将针对企业在创新、融资、人才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推动举办“十链百场千企”对接活动,畅通产业链大循环,建设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 【主持人蒋博】前期,我市提出了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的工作目标,请问当前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标志性的成果? 【郑波】《宁波市加快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行动方案》出台后,我们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各领域主体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实践、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强产业基础,提升融合能力水平。上半年,全市数字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09.5亿元,同比增长8.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2%,较去年同期再次提高2个百分点。互联网与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居全省前三。二是做精转型赋能,提升融合深度广度。分级分类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上半年新培育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G+工业互联网等标志性项目261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295台。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350个,遴选发布72家市级数字化改造总包商。模具、化工、服装等产业大脑获评省级优秀,数量居全省首位。深入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试点,发放贸易融资超1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三是做强要素支撑,提升融合生态环境。全面启动“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部署立项市级重点研发项目230项。深入实施甬江人才工程,加大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支持力度,新增数字人才项目433个。上线全国首个港航物流领域、纺织服装领域数据流通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超3.59万个,宁波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等重大设施项目竣工开通。 【主持人蒋博】人工智能是当前关注的焦点,我市作为制造业强市,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领域能带来哪些改变和提升? 【郑波】近年来,宁波抢抓人工智能先发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行业深入赋能应用。聚焦制造业“全链条”数智化,我市梳理出包括智能分拣、工艺优化等在内的11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在研发设计领域,博威合金研发合金材料大模型,建立了从合金熔铸、热加工、冷加工到热处理的全流程工艺数字化仿真能力,使产品研发效率提升35%以上,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50%。在生产制造领域,奥克斯打造了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黑灯工厂”,可实现计划排产、合格率监控、设备综合效率的智能化,整体效率提升30%;均普智能通过视觉AI垂直模型实现高精准机器视觉运作,将激光焊接工艺的综合良率提升至99%,成本降低40%。在质量检测领域,双鹿电池采用工业视觉AI模型实现了毫秒级缺陷质检,将人工检测团队缩减至每条线1人,检出率提升到95%以上。在安全监测领域,大榭石化建立了以智能特种机器人为载体的管廊智能巡检系统,精准识别气体泄露、设备异常等不安全因素,隐患响应时间缩短到分钟级别,巡检效率提升5至8倍。在智能物流领域,太平鸟建设了全国服装行业自动化水平最高的AI物流中心,出库效率提升190%,人工成本降低60%。 未来,人工智能将进入爆发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宁波将着力聚焦四个方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是聚焦典型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二是聚焦重点行业,着力在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推动行业地位突出、数字化基础较好的龙头企业,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项目;三是聚焦技术突破,加快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产品;四是聚焦基础设施,加速算力资源布局,探索“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为制造业复杂场景提供算力保障。 【主持人蒋博】因为历史原因,宁波工业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请问市经信局在推动产业空间集聚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江汉定】2021年以来,市经信局以“大腾挪、大整治、大提升”为牵引,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国家试点为契机,统一规划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面、线、点”的模式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 首先,“面”上规划园区布局图,编制《宁波市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按照“一区多园、一园一业”思路,推动每个区(县、市)规划1-2个战略产业园,和多个优势产业园。战略产业园规划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用地2平方公里以上,优势产业园规划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平方公里,以存量用地盘活提升为主。目前规划建设前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鄞州东部滨海产业园等23个战略产业园,北仑春晓、江北前洋等73个产业社区,构建形成我们称之为“2070”的工业集聚区体系。 其次,“线”上划定工业管控线,对工业用地实施“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像保护耕地一样对工业用地实施严格保护,到2035年保持总量稳定平衡在490平方公里。明确线外原则不新增工业用地。今年1-8月,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入园率97.2%,较2021年增长2.5个百分点。 另外,“点”上建立区块点位图,对面积10公顷以上的512个工业区块进行改造,按照“保留提升、更新转型、腾挪退出”三种类型分类施策,全市累计完成改造1.6万亩,新增工业空间872万平方米。 通过点线面多维度同步发力,我们希望有效逐步解决我市当前工业布局相对散乱的问题,促进企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92民生热线 【热线电话】我近期看到国家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我们作为制造业企业,想了解一下宁波市在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更新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支持政策? 【江汉定】推动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今年国家、省、市重点工作,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专项再贷款、超长期国债等支持政策,我市近100家企业已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红利。 市级层面,为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市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7月21日,我们会同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宁波市制造业设备购置更新融资财政贴息实施方案(试行)》,2024年至2026年,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制造业企业和服务“361”产业集群的检验检测机构通过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实施的设备更新项目,给予1个点的融资贴息,贴息金额上不封顶。支持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设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等领域。通过“政府贴一点、银行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 同时,为了能够让企业更好地享受贴息政策,我们按照“免企申报、直达快享”的原则,对申报流程进行了设置和优化,目前已与40家银行机构和12家融资租赁机构合作,由金融机构根据融资放款情况每季度通过平台提交贴息申请,我们审核通过后贴息资金直接下达给企业,真正做到政策“无需申报、无感享受”,最大限度支持广大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 【网络互动】前段时间以来,国内有好几个城市都开展了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测试,很多人都在关注,我们宁波在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朱霄波】宁波是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大市,整车产销占全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市制造业第一大行业。一是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能力。2023年,全市完成新能源汽车产量19万辆,增幅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零部件企业具备领先优势,产品涵盖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已成为国内外各大知名汽车品牌核心供应商。二是积极推动智能网联试点应用。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示范区)主要有“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种技术路线。基于宁波现状基础,我们提出了“单车智能为主、车路协同为辅”的发展路线:一方面,在已建成的前湾新区三期20.8公里开放道路和规划建设的国际汽车测试场开展车-路协同试验,并在高新区局部道路开展车-路-云协同试验;另一方面,在高新区、前湾新区等地划定的测试开放道路直接投放L4\L5无人驾驶车辆,探索单车智能发展路线,实现试验区项目快速落地。同时,以港口交通场景为突破口,探索特定范围内的应用落地,目前,梅山港区已投放60多辆无人智能集卡,计划推广普及港区全域,加快推动在港区内集装箱堆场和港区外集装箱堆场之间实现自动驾驶集卡车辆转运。三是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推广是一个长期演进过程,涉及面广,需要一套面向未来、可靠好用的制度体系。上半年,我们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制定了《宁波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还将编制《宁波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宁波市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技术指南》等若干配套举措,逐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准入和登记、运营管理、网络及数据安全监管、道路安全管理、交通事故和违法处理等有关政策及标准体系。 【热线电话】我们是一家汽配行业的中小企业,我想了解一下当前,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有哪些政策? 【郑波】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支持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支持企业参与改造。聚焦绿色石化、关键基础件、磁性材料、纺织服装、家电、汽车零部件等重点行业,对列入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总额的50%、最高50万元给予补助,鼓励各区(县、市)、功能区安排相应资金予以支持。对列入重点行业的市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样本企业,给予20万元的奖励。 二是鼓励服务商打造服务产品。大力培育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服务商,打造一批模块化、微服务化、精准化、快速化的行业数字化产品,对列入市级行业优秀数字化改造总承包商的,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市级优秀“小快轻准”行业数字化产品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每个服务商年度累计不超过30万元。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的“链式”牵引。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大脑),按照“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的模式,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转型。对列入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大脑)的,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总额的30%、最高1000万元给予补助。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强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支撑,围绕试点工作由市级统一开展监理、评估、培训、安全等支撑服务。 92深一度 【主持人蒋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市经信局下步将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杨倩红】下步,市经信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锚定市委全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十二个引领性重大改革,重点围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聚力攻坚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体系化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一是健全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强化制造业“智转数改网联”推进机制,加快打造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示范,高标准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深化服务业、农业领域数字创新机制,推动数字技术在商贸、金融、文旅、港航、现代农业等各领域各环节的渗透应用,促进产业业态、模式、管理和场景改造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打造一批“AI+未来工厂”、“AI+智能制造”等赋能应用标杆、人工智能优秀产品。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机制,推动“361”产业集群提能升级。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抢抓“两新”机遇,加快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宁波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转型升级。优化新兴未来产业培育机制,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谋划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领域新赛道。探索两业深度融合机制,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模式,协同推动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产业集群提能提供有力支撑。争创工业母机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家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是完善梯队建设机制,推进“绿新高、大优强”企业培育。建立健全“大优强”企业分级分类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力优、竞争力强、引领力大、影响力广、治理力好的优质企业。加快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等“三赋”专项行动,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和指导服务,持续擦亮单项冠军之城金名片。 【主持人蒋博】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市经信局将如何强化自身建设? 【杨倩红】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擦亮“经纬先锋”党建品牌,锻强“经信铁军”。 二是厚植为民情怀。完善“一十百千”企业服务体系,深化“四下基层、联入走访”,深入基层进行助企纾困活动。组织青年干部开展“实干奋进 ‘益企’成长 看我经信”结对行动,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向资深处长导师和企业家导师学习,彰显经信青年力量和担当。 【主持人蒋博】进入到我们今天的点评环节,请导播帮我连线本台的特约评论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何颖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话题进行点评。 【何颖】听了刚刚的介绍,宁波制造业创新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更是出台了很多新方式新举措,总体上有几个特点感觉很突出,一是具有战略上的高度,始终站在全局高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示精神;二是具有视野的广度,从产业链群协同、结构升级、产业科技创新、数绿融合发展等维度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三是具有实践的深度,很多举措直接触达中小企业一线,确保政策落细落实;四是在举措上具有相当的锐度和力度,不仅对行业发展企业创新出台了很多务实措施,在管理部门自身建设上更是毫不松懈。正是得益于这些实而有效的手段,让宁波始终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前列。 当前正是前瞻谋划“十五五”发展思路和任务的关键时期,也建议宁波在接下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一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承接更多优秀科技成果在宁波落地发展,形成产业竞争力,三是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四是继续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培育更多绿色技术和产品实现产业化,打造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 【主持人蒋博】感谢何颖所长的点评。最后,请杨倩红总经济师用一段话对今天的节目以及未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和展望。 【杨倩红】非常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经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市经信局将锚定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目标,以“361”产业集群为重点,以“2070”工业集聚区建设为支撑,重点围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聚力攻坚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全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铸牢信仰之魂。局党组带领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对标对表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是守护清廉之本。压紧压实党风廉政责任链条,制定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全覆盖实施内巡内审,建强纪检监督网格队伍,积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勤廉机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