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浙江在线】创鄞未来④|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看3000亿产业大区的创新力
  • 阅读:
  • 时间:2025-10-24
  • 发布:市经信局
  • 近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了“2024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与“2024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两大榜单。

    纵观两个榜单,上榜的鄞州企业占6席,包括均胜、奥克斯、一舟、韵升等区域龙头企业,其中均胜、奥克斯更是同时跻身“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双榜单。这份“成绩单”, 不仅是鄞州企业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鄞州多年来深耕创新生态、聚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

    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进程中,鄞州通过构建高效的协同攻关机制、打造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营造一流的全域创新生态,持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

    一场赛事与一条创新链的“双向奔赴”

    17日,第三届鄞州区技术创新挑战赛拉开帷幕。现场,10家来自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领域的鄞企发布技术需求,吸引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30个高校、院所的挑战团队揭榜比拼。

    这场聚焦技术破题的“双向奔赴”,正成为撬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支点。

    科技成果转化,常面临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一边是企业的需求悬而未决,一边是高校的成果束之高阁,“断点”如何破题?

    鄞州以系统思维破局,创新推出技术创新挑战赛,通过机制创新,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紧“拧成一股绳”,构建起需求牵引、协同攻关、成果共享的创新闭环。

    赛事独创的“揭榜挂帅”机制,让企业的技术需求公开“张榜”,高校和科研团队则主动“揭榜”。这一转变,从“单向申报”变为“双向奔赴”,巧妙地在产学研之间架起了深度融合的桥梁。

    “过去我们申报科技项目,成果出来后未必契合市场需求。”鄞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以赛代评”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技术需求的评审权真正交还给企业和市场,让创新资源在“实战”中实现最优配置。

    “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搭台”,这一模式让创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康强电子携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攻关高导电性铜基材料;天工流体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合作,提升柔性膜盒密封性能,带来千万元新增产值;华仪宁创与宁波大学团队协同攻坚快速检测算法优化。“通过挑战赛,我们快速锁定合作伙伴,效率远超传统方式。”康强电子负责人感慨道。

    历经三届,赛事已为30多家企业匹配35支团队,解决23项技术难题,推动新增产值近3亿元。赛事本身也在不断“进化”:现场路演、技术诊断等方面提升匹配精准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赛道愈发清晰,持续引导资源向一线聚集。

    今年6月,“技术创新挑战赛驱动协同攻关机制改革”成功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点。鄞州实现了从“一场赛事”到“一套机制”的跃升,构建起常态化、系统化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

    除赛事机制外,鄞州还同步推进制度破壁与平台搭建,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取酬”、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点燃高校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热情;建强科技大市场,成立全国首家区县级技术转移协会,常态化开展产融对接与成果展示,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对接生态。

    数据显示,通过平台推动,奥克斯等23家企业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等达成深度合作,合作金额近30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3亿元。

    从机制破冰到系统优化,鄞州以一场场“双向奔赴”,将成果转化的“关键环”,锻造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一位“副总”与一堵“墙”的消融

    创新路上,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还需打破制度的“隐形围墙”。鄞州深谙此道,通过“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柔性引才机制,将高校院所的人才智力资源直接注入产业一线。

    “科技副总”既非纯粹的企业高管,也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顾问,而是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那堵“玻璃墙”的关键角色。今年,鄞州区已入选宁波市“科技副总”24名、“产业教授”15人,数量位居全市榜首。他们带着最新的科研成果走进车间,也带着企业的真实需求返回实验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作为首批“科技副总”之一,宁波财经学院张育斌副教授入驻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后发现,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单一的技术方案,而是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工艺的系统性创新。“我们组建了跨学科的研发团队,将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灌溉设备结合,研发的无线阀控器已在东钱湖灌溉区投入使用。”张育斌说,“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共同创新的旅程。”

    更深层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真实需求精准对接?鄞州的答案是构建“企业提需求、高校荐人才、政府搭桥梁”的三方协同机制。通过系统梳理重点产业的技术难题清单,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今年,通过200余次走访挖掘的123项技术需求,最终促成了10余项意向合作项目。

    如今,“科技副总”制度正在催生新型创新生态。在“科学咖啡馆”“科技沙龙”等平台上,学者与企业家平等对话,理论研究与市场应用相互碰撞。这种交流不仅解决了具体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双方的思维模式,高校教师更懂产业需求,企业管理者更理解技术逻辑。

    这种创新生态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今年,鄞州新增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4家,技术交易额达133.65亿元,同比增长65.1%。

    目前,这批“科技副总”已覆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与24家本土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他们的实践表明,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难题,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更是要构建一个让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

    一群博士与一方产业的“同频共振”

    对于县域经济来说,产业是根基,创新是未来,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作为制造业强区,鄞州在着力构建的“3+8+2”现代产业体系中,无论是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八大未来新兴赛道的战略布局,都离不开同一核心要素的驱动——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鄞州将目光投向了青年科技人才中的“尖兵梯队”——博士后群体,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产业升级、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为实现“最强大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鄞州紧贴产业需求,创新推行“点对点”“产业链”“集成式”三类博士后工作站建站模式。通过深入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摸排需求,提供精准建站服务;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分层引导重点企业布局;同时打造浙江省首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集成科研、融资、孵化等多元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搭建起“一站式”创业平台。

    目前,鄞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72家,覆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5名,博士后工作站规模持续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其中95%扎根企业。在博威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11名博士后,年均开发超过15种新型铜合金产品,展现出“一才落地、激活一域”的强劲动能。

    为让人才的智慧直接赋能产业发展,鄞州构建起“联盟+”“校企+”“市场+”三套创新机制。通过组建“博士后创新攻坚联盟”,鼓励博士后团队“揭榜挂帅”企业技术难题;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打造“博创中国网”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支撑体系。乐歌股份的博士后团队正是借此成功开发人像跟踪识别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像非接触式无感心率识别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话语权。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的竞争。鄞州持续擦亮“五优五遇”人才服务品牌,上线“智鄞未来”云平台,实现衣食住行娱“码上服务”;常态化举办“人才咖啡日”等品牌活动,增强归属感。此外,还开发了全省首个“博士后数字化绩效评估系统”,对在站博士后进行全周期管理,有效激活创新潜能。

    据统计,鄞州博士后工作站年均多创造专利2.3个,多带动经济产出800万元,累计开发进口替代技术129项,助力企业新增产值超26.6亿元。这套“引育用留”的全链条体系,让鄞州成为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编辑: 周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