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甬派】换个波段“看世界”!黑夜大雾也能“一眼看穿”
  • 阅读:
  • 时间:2025-10-29
  • 发布:市经信局
  •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超梁

    威远光电研究院研发红外光电芯片及成像技术,项目入选市级重点,装备服务多领域,正拓展至更多领域。

    研究院创新团队正在进行研发工作。图片均为研究院提供

    夜间海上,20公里外的轮船、7公里外的平台作业人员、4公里外的灯塔……在肉眼难以穿透的黑暗与大雾中,一台红外成像设备让这一切清晰可见。

    这,并非普通的红外成像设备。

    “这些成像设备之所以‘神’,靠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红外光电芯片。”宁波科创平台——威远光电研究院副院长张凡一语道破。

    红外成像设备精准发现海上夜间8公里外的轮船。

    高湿度、强水汽、复杂海面反射、低能见度……在这些“拦路虎”影响下,传统红外成像设备在海洋环境中容易“失灵”。

    能不能实现全天候、高精度探测?威远光电研究院接下了这项挑战。

    他们申报的“红外成像芯片设计及轻量化系统研发”项目,目标很明确:研发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灵敏度、强抗干扰红外成像技术。该项目已跻身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序列。

    “这项技术,对于提升海洋环境检测与资源勘测的效能,强化海洋安防保障能力,推动宁波乃至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张凡说。

    位于镇海招宝智造谷的威远光电研究院,既是研发高地,也是企业孵化器,还能为产业链提供检测服务,填补了宁波在红外光电芯片产业领域的空白。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有多个创新项目,入选市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

    “装上红外光电芯片,相当于换个波段‘看世界’。基于目标的红外特性和大气吸收光谱,我们还可以定制特定波段的红外芯片。”张凡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

    研发现场。

    运用自主可控的红外光电芯片与组件,威远光电研究院联合产业链下游伙伴,共同推出了云台、手持热像仪等一系列装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多种气体,均逃不过它们的“法眼”。

    这些装备已服务工业巡检、危化气体探测、海上运输等多个领域,以全天候、安全非接触、探测距离远、灵敏度高、图像清晰等优势,在市场站稳脚跟。

    作为招宝智造谷运营方,招宝实业公司为研究院匹配了8000平方米空间,研发、生产正在有序推进中。

    有了这样的支撑,威远光电研究院的创新触角,正伸向电力维护、森林防火、无人机搜救等更多领域。

    一个红外光电芯片,一双穿透迷雾的“眼睛”,正在释放出越来越大的创新能量。

    编辑:肖勇 审核:张子琪 梅子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