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
编者按:
未来产业具有创新的活跃性、技术的先进性、产业发展的引领性、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发展未来产业是各国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正成为各国抢占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培育未来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为此,宁波要抢抓机遇,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向“新”求“质”,加快推动未来产业聚能起势
刘尚海
科学研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产业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绿色能源、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原子级制造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持续实现突破,创造出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业态,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未来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智能、健康、低碳、空天四大主导技术群展开。
一是人工智能引领数实融合,加快重构数字空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与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成为全球未来产业最火热的赛道。其中,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随着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具备广泛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正在或即将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研发设计、医疗诊断、教育培训、金融预测等各行各业,对生产、生活和管理起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赋能、赋智、赋值作用。
二是生物技术演进重塑医疗体系,持续延展生命空间。以基因编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细胞诊疗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孕育新的变革,前沿生物技术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下步,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深度融合,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类脑智能等将成为发展热点,成为生物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其中类脑智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重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宣布实施“脑计划”,我国也已确立了“一体两翼”的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体系。
三是低碳技术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提质绿色空间。在“双碳”战略牵引下,能源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在风电、太阳能光伏、氢能等新兴能源科技领域实现诸多新突破。海上风电向漂浮式和机组大型化发展,正快速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漂浮式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海上风电场主流结构。太阳能光伏发电效能加快提升,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异质结(HJT)、背接触(IBC)可能成为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将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电化学储能将成为新型储能的主力军,并迈向吉瓦储能建设新时代。同时,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氢技术正逐渐成为产业界瞩目的焦点,有望实现产业化应用。
四是空天地海一体技术重构多维感知,纵深布局立体空间。当代科技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朝深空、深海、深地进军,战略空间科技与产业发展正在加速深化融合。全球进入以商业化、军民融合为特征的新空天时代,各国纷纷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我国在2024年将“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积极布局发展低空经济。在深海领域,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海洋最深处,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以及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
因地制宜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虽然当前尚在孵化阶段,但其自身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今后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大可能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面对重大机遇,宁波要立足地方实际,科学选择发展赛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应用场景为引领,培育壮大未来产业集群,为城市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积蓄动能。
1、瞄准重点细分赛道,加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未来产业范围广、赛道多,在赛道选择上不可贪多求全,不能四面出击,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及人才资源集聚情况,突出区域特色,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原则,选择发展赛道。就宁波而言,应依托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人形机器人、前沿新材料、元宇宙、新型储能等具备基础、有望率先取得突破的细分赛道。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等地理优势,积极培育空天开发、深海深地等新领域,储备发展力量。同时,要正确看待新技术新产业成长周期,对于选择的发展赛道,要保持战略定力,做“耐心政府”,坚持“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2、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筑牢未来产业发展基石
未来产业的成长依赖于关键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而关键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又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当前,基础研究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此,宁波要把基础研究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效能,强化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以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引领,加快打造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大力发展应用研究,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探索建立以产品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加快开发创新产品。
3、推动场景应用创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场景应用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模式,它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推动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发展。要强化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合作,加快形成“技术研究—早期验证—产品孵化—场景应用—规模推广”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路径。重点扶持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谋划建设场景促进中心,提升场景应用服务能力,建立应用场景驱动机制。常态化发布场景需求的“机会清单”和场景供应的“能力清单”,吸引企业“揭榜”入场,推动一批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加速落地。
4、发展壮大“耐心资本”,精准滴灌未来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当前,国资和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耐心资本的“主力军”,宁波要持续推进耐心资本建设,加快组建百亿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擦亮“天使投资之城”品牌。要健全国资国企投资基金高效管理体系,优化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切实发挥好国资国企基金“以投带引”作用,引领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以大模型应用深化“人工智能+”行动
魏 巍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颠覆性技术突破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重构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底层逻辑,进一步推动了大模型的普及和应用。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步构建了“核心+终端”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发展了一批智能传感、智能软件、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产品,打造了一批未来工厂、产业大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应用,建设了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但与先进城市相较而言,我市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以智能产品为核心,以算力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以场景为牵引,以生态为保障,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全方位助力城市数智化转型、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
提升算力规模,筑强大模型基础底座
大模型要求高速、大容量的并发计算能力。目前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总体形成“1+3+X”建设格局,即“1”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3”是本地三家电信运营商建设的数据中心,“X”是本地企业建设的数据中心。下步,要持续提升普惠算力供给能力,根据城市数智化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壮大本地算力规模,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城市万卡计算集群,逐步提升智算占比,推动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边缘算力设施,引导边缘计算中心与变电站、基站、通信机房等协同部署。加大算力资源统筹力度,结合算力需求、时延要求、企业诉求,编制“算力地图”,科学规划算力设施布局。优化“算力券”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算力券”的调节作用,用好用足有限的算力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算力成本。积极推进算网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提高算力网联传输效率,实现市内算力资源的低时延连接,推动大带宽、低时延的全光接入网络广泛覆盖。
融通数据要素,夯实大模型语料供给
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涌现,需要文本、视觉、音频等各类海量数据集语料库。宁波作为全国首个建设城市数据空间的副省级城市以及全国首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试点地区,要加快完善数据供给体系,发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优势,持续加大各类公共数据、物联感知数据、视频数据等归集力度。面向石化、汽车等行业垂直大模型的训练,优先在工业、港航、医疗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宁波特色优势的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和知识库,推进工业数据集建设。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加强企业数据治理,融合行业数据和专业知识库,建设各类高质量专业语料库。优化数据资源流通环境,不断完善“三台一链”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推进数据交易市场互联互认、一体化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港航物流、纺织服装、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
推动场景落地,丰富大模型赋能应用
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国内大模型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大力推动大模型赋能科技创新,围绕新材料研发、未来诊疗等前沿领域,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大模型引领下的AI4S(AI for Science,指科学智能)能力建设,探索构建“人类科学家+AI大模型科研助手”的人机协同科研新模式,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研究范式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在制造业领域,拓展大模型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围绕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推动吉利星睿大模型等打造成为标杆性的行业大模型。在服务业领域,推动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港航物流等行业应用,开发建设PioStar金融大模型、九为华为中医药盘古大模型、港口大模型等。推动大模型赋能城市数智化转型,加快建设宁波城市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多模态大模型,支持风华苍鹭等大模型赋能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大模型在政务服务、行政办公等领域落地应用。
支持多元发展,构建大模型创新生态
大模型具有基础资源门槛高、产业集群效应强和潜在垄断性大等特点,后发企业难以快速形成行业积累实现追赶。为实现宁波大模型产业的竞速赶超,亟需加快构建大模型创新生态。鼓励多元主体创新研发,开展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突破模型算法技术。支持大优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自身需求,依托通用大模型打造行业级大模型或企业级大模型。着力发挥甬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能级平台优势,大力引进培养大模型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引领全市大模型技术创新。要构建产业孵化培育生态,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中心、赋能中心等平台,推动算法模型的可信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服务。支持大模型创新引导基金建设,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加大对大模型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高水平开源开放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自主可控开源社区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新范式,引导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向各类主体提供模型、数据、工具链等公共服务。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以低空经济 打造空天发展新引擎
王恺颖
低空经济是蓄势待发的未来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宁波是国内最早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和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试点的城市,拥有一批低空经济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优质企业,“低空+”应用场景较为丰富,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初步具备,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时期,宁波应当积极主动作为,抢抓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助力宁波制造业凭“空”起飞。
提升整机装备研制能力,构建低空制造特色优势
低空制造产业是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宁波应充分发挥本地在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围绕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低空航空器,加快构建形成总装制造能力。一是重点发展特色低空航空器。宁波应专注发展垂直领域门槛高的行业级特色低空飞行器。鼓励发展具备基础的用于海洋(海岛)环境的重载无人机和竞赛用无人机,同时在军用级和工业级无人机等领域寻求差异化发展。二是大力引育整机制造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基地、示范项目和应用性业务建设,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整机总装企业入驻,在eVTOL、工业级无人机等重点领域下大力气引进1~2家龙头企业或其区域总部落户宁波,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三是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生产配套。加强与整机总成企业合作,强链发展航空飞行器基础材料及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等基础部件,补链发展航空器载荷。依托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以及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等配套产业优势,以整机制造为牵引,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概念验证、试飞测试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低空制造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低空服务支撑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充分满足各类低空飞行器的飞行需求及监管需求的前提。宁波要积极加快布局低空经济软硬件等基础设施,提升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一是加强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祥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稳步推进通用机场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布局航空器起降场所,满足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备降、停放、充电、运输、运营及服务等功能需求。二是加快低空智联信息网建设。结合低空空域实际需求,分层划设低空航路航线,满足无人机等试验飞行和常态化运营需求。综合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快5G、卫星互联网等融合应用,推进5G通信基站、ADS-B基站、雷达等空天地设施互联、信息互通的低空智联网建设,提升低空空域5G通信覆盖面,优化城市低空通信网络。三是提升低空飞行运营服务能力。建设低空飞行数据平台,打造低空飞行数字底座,实现数据共享,为空域划设、航路航线划设、飞行仿真、飞行评估等提供能力中台。加快引育航空整机、发动机及重要零部件等维修项目,为低空飞行器的全生命周期维修保障提供支撑,打造低空飞行器“一体化、一站式”维修保障体系。
健全空域管理体系,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生态
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来保障。目前,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些空白和模糊地带。宁波要充分发挥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的先发优势,在制定低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方面示范引领。一是加快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低空新基建、航空器研发制造、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飞行等领域,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国内外标准研究制定,形成一批国际、国家、地方、团体等标准成果。二是强化低空经济检验检测能力。引进行业准入机构,积极争取行业管理部门审批的无人机系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试验认定机构等机构落地,支持eVTOL、无人机本地化质量检验检测。三是加强低空经济监管引导工作。参照深圳,发挥计划单列市立法优势,探索制定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创新规范基建、空域管理、低空飞行器管理等监管与服务机制,制定低空经济领域权责清单。
丰富多元应用场景,助推低空经济加速落地
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的驱动引擎。宁波要加大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发力度,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示范。一是打造海洋特色低空示范场景。聚焦海洋海岛场景综合应用,深化无人机在海上应急救援、海上执法、海上物流、海洋监测、海洋测绘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无人机海洋特色应用示范区。二是促进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以产业生态链构建为导向,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探索低空经济与物流、农业、工业、公共服务相结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快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环保巡查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构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三是发展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积极申报国家首批空中交通试点城市,以eVTOL为重点开展应用示范,支持智慧空中出行(SAM)装备加快市场应用,适应未来城市空中交通需要。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