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婧东南财金
“咚!咚!”在宁波北仑霞浦街道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内,数十台打桩机、起重机协同作业,中哲集团的高端合成橡胶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
中哲集团的高端合成橡胶项目开工。
这个年产20万吨的高端合成橡胶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全省“千项万亿”工程清单上的明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35亿元,将打破我国高端溶聚丁苯橡胶长期依赖进口的产业困局。
从打造服装品牌GXG,到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大宗商品、消费电子、城市消费等领域的多元化集团,中哲的27年发展史堪称一部“跨界进化论”。
中哲集团董事长杨和荣以沉稳笃定的语气说——
中哲的每一次跨界都是战略深意的起承转合,是建立在业务积淀与市场洞察之上的自然选择。
杨和荣出席鄞州经济风云榜颁奖典礼。产业链的深度链接
作为全球最大合成橡胶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高端轮胎领域却长期受制于进口依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专用胎所需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低顺式顺丁橡胶(LCBR)等材料,年进口量达40万吨、交易额近70亿元。
杨和荣敏锐捕捉到这一行业痛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提升,绿色高性能轮胎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然而,技术壁垒是核心掣肘——高端橡胶材料的“官能化指标”直接决定轮胎耐磨性、抗湿滑性与低滚阻的平衡,国内技术尚难企及国际水平。
经过数月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杨和荣发现中哲在合成橡胶产业链布局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深耕大宗商品领域十余年,中哲不仅积累了数千家关键原材料的客户资源,更在合成橡胶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管理上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丁二烯原料采购可依托长三角区域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实现本地化供应;
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并结合自主创新形成技术组合优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已形成——与张立群院士团队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加速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同时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机构构建了持续性的技术供给网络。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实验室阶段完成可行性验证,生产线中试环节即将启动。这种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既保证了技术可靠性,又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放在10年前,我们不会轻易进入这个领域。
杨和荣坦言,当时的这种橡胶新材料还曲高和寡,成本高昂,如今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爆发式增长中打开应用空间。
“当技术成熟度曲线与产业风口形成共振时,跨界的风险反而成为可控变量。”他如此诠释跨界逻辑。
创新是跨界底色
中哲是从“GXG”开始被大家所熟知。
2007年,GXG在宁波华楼巷开设了第一家零售门店。彼时的宁波服装圈里,早有杉杉、雅戈尔、培罗成等老牌巨头,个顶个的“学霸”。
刚刚挤进赛道的GXG,靠什么挣得“一席之地”?
GXG瞄准细分领域,一头扎进了青年休闲品类。当时购物商场的分布,一般5楼是休闲装品牌,4楼是商务正装,而GXG切入的是两者之间,被业界戏称为“4楼半”。独特的定位,再搭载当时的电商快车,GXG一路“攻城略地”一举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服装品牌之一。
中哲的服装做得再好,也不意味着企业能做大,且中国的服装品牌基本是快消品,做成高档名牌并非易事。
杨和荣意识到,行业已经到顶了,要想将公司做大,需要寻求新的爆发性增长行业。
从2008年开始,中哲开启了跨界之路,而新能源、新材料成为中哲谋求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
鲜为人知的是,这项战略决策的落地还与杨和荣在新疆哈密徒步的一次经历有关。
那是2018年的6月,清华大学经管班组织了一次哈密戈壁徒步,当50°C地表温度扭曲着空气时,他的专业徒步鞋在行出5公里后,被炙热的沙粒烤脱了胶。
如果太阳的照射到地球上的能源都能为人类所用并且储存起来,那一定不会出现能源稀缺的问题。
那一刻,他心中的新能源种子开始发芽。从新疆回来以后,杨和荣果断带领团队转型新能源领域,重点布局储能逆变器、锂电池Pack、一体式储能柜、集装箱式储能柜等。
2021年,中哲精准把握“双碳”政策机遇窗口,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公司。
这些年,公司围绕“新能源+储能”,不仅完成了发电侧应用场景的深度渗透,更建立起向全球市场辐射的产业链。
其间,为实现技术突围,中哲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机制——
在储能逆变器研发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团队驻厂开展拓扑结构优化,将转换效率提升至97.6%;与中国科学院过程所合作的电池热管理项目,使Pack系统温差控制在4℃以内。
这种“多和科学家交朋友”构建起来的“朋友圈”,为企业累计带来17项发明专利与5项PCT国际专利。
中哲新能源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储能项目。
2024年,中哲启动“双循环”战略——
在国内建成西藏光储实证基地,完成西部高海拔环境测试;在海外则以“9个月6国”的速度布局欧洲、中东分支机构,搭建包含50余名外籍工程师的本地化团队,形成覆盖40国的“快速服务响应圈”。
杨和荣用“一竿子插到底”来形容这种“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出海”模式。
新能源竞争本质,是技术耐力赛。
杨和荣用“三坚持”总结中哲的生存哲学——坚持每年营收20%投入研发,坚持关键技术创新自主,坚持本土化服务体系建设。
这种战略定力正转化为市场回报——2024年,中哲新能源板块业务中85%是海外订单,去年实现2亿多元国内外销售总额,今年预计翻番。
“专”与“多”的动态平衡
从“4楼半”走出的GXG,到全口径年销售375亿元,并入选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的多元化集团,中哲的跨界哲学在于“专”与“多”的动态平衡。
服装板块持续深耕细分市场,中哲的服饰板块去年实现销售9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迪卡侬客户销售额首次突破5亿元,经过两年培育的H&M客户也开始进入放量阶段。同时,中哲还在进行国际化布局,今年将在埃及建设第一个海外服装生产基地。
除了上述新能源和新材料,中哲还涉足大宗商品和消费电子领域。
众所周知,宁波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片区,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
中哲集团为此大力推动大宗商品与金融、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去年,得益于贸易模式创新和产业链深耕,大宗商品板块实现营收、效益双破纪录。
中哲新能源产品“全家福”。
而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也已获得30余项核心专利。
当然,这种平衡更体现在“有进有退”的战略抉择上。比如,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哲曾果断退出ATM机制造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朝阳产业。
多元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力匹配。
杨和荣强调,中哲会淘汰末位产业,确保资源向优势领域聚集。目前,中哲集团形成“科技研发—产业转化—全球布局”的产业生态链。
“中哲创立20多年来,企业经营指标始终保持稳健增长,这得益于坚持适度多元化战略。”杨和荣表示,合理布局多元业务板块,能帮助企业在行业周期性波动中保持发展韧性。
站在中哲大厦19楼远眺宁波港,万顷碧波上,印有"Zhongzhe"标识的巨轮正鸣笛起航。
“中哲还会跨界吗?”
我们无畏跨界,只要时机合适!
这位微信名为“风清扬”的企业家,此刻仿佛与金庸笔下的剑道宗师身影重叠——以产业为鞘,以创新为刃,在产业变革的江湖中寻隙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