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日报】工业“绿岛”为企减负
  • 阅读:
  • 时间:2025-08-25
  • 发布:市经信局
  • 扫码看视频

    记 者 殷聪 孙佳骏

    通讯员 严卓慧

    炎炎夏日,宁波飞兴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却透着几分“清凉”。车间内新安装的冷风机呼呼地送风,新到的冰块冒着丝丝寒气,还有企业提供的冰镇饮料,让一线工人在高温天里安心作业。

    “政府部门推行的‘绿岛’集成改革,让我们企业省下了真金白银,我们也愿意把这份红利分享给员工,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该公司总经理郭锐青说。

    他口中的“绿岛”集成改革,正是北仑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的一条环境治理新路。

    从环保领域的审批、治污、监管、产业等四个环节入手,北仑将工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园整合成一个“绿岛”。

    在这个“绿岛”上,企业可以“组团”办理环评审批、共建共享治污设施,还可以一起投保“绿色保险”、聘请“环保管家”等,通过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畅享改革成果。

    “我们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成本的降低。”郭锐青说,因为企业生产时需要用到压铸工艺,一年会产生约20吨的脱模废液。

    以前,企业要完成废液的处理,要么选择集中收储,且需要自行对接危废车,运到高浓度废水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要么就需要自行采购设备,在企业内部解决。对于飞兴科技这家小微企业来说,并不高的脱模废液产量,让两个方案显得费时、费力、费钱。

    “没想到政府部门很快送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郭锐青说,当时北仑探索的“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新模式,让企业可以自行“组团”,共享共用治污设备。

    最终,经过协商,飞兴科技的废水直接运到了不远处的宏远模具进行统一处理,成本从原先的每吨3000元降至现在的每吨200元,一年可节省费用超5万元。

    不仅是废液的处理,在搬迁新厂区时,“打捆审批”模式让飞兴科技的环评审批时效提升了50%以上,环评费用降低了67%,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贴心的“环保管家”也会通过不定期的环保培训、现场指导,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

    不光是飞兴科技,如今,这股改革春风更是吹向了北仑各地。据初步统计,2021年以来,北仑推进62个园区、400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绿岛”集成改革,破解中小企业“缺环境要素、缺治污空间、缺技术能力、缺资金投入”难题,推动中小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这股改革春风更向深处吹拂。北仑区以“引导企业集中集聚、打造产业发展‘绿岛’”为方向,通过清理历史遗留项目,推动同类型及上下游企业向“绿岛”园区汇聚,有效实现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以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为例,其企业年产值已从60亿元增长至近400亿元,集群效应显著。

    以准入政策简化优化为关键,打造要素保障“绿岛”,北仑250家企业通过“打捆环评”完成审批,187家企业享受降级备案,120家企业完成“两证通办”,解决环评审批时效长、费用高、多头跑等问题。

    以治污工程共建共享为特色,打造污染治理“绿岛”,通过建设集中的喷涂中心、电镀废水处理中心、高浓度废水集中处理中心,北仑同类产品涂料用量减少20%,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效率提升至95%,重金属减排30%,企业减少固危废仓库建设费用2000万元,固危废处置费用降低40%。

    以环保监管统合统一为标准,打造服务监管“绿岛”,北仑各个园区内企业的1万条环境问题通过“环保码”实现远程推送、线上闭环处理,现场检查频次减少28%……

    在“小园区”实现“大治理”,让“小企业”能有“大发展”,北仑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走出一条“哺绿促金、双向增益”的“两山”实践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