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严瑾
宁波加速布局新兴科技“赛道”,智博会即将召开,万有引力公司研发XR空间计算芯片,展望XR与AI技术融合前景。
甬派君有话说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城市形态。作为制造业强市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宁波正加速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等新兴“赛道”,撬动“数”与“智”的深度融合发展。
为推动AI赋能新型工业化,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将于9月5日至7日在宁波召开。
在智博会开幕前夕,宁波晚报、东南财金、甬派联合策划“数说微访谈”第三季专题报道,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热点议题,专访数字经济领域权威专家与领军者,分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宁波实践,畅谈对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展望。
试想有一天,人们戴着轻若无物的AI眼镜,眼前浮现日程信息与街景导航画面;人形机器人成为上班族的“工友”,帮忙泡咖啡、回邮件;孩子们头戴VR眼镜,就能让地铁车厢“秒变”海底乐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正悄然消弭……
这样的未来,离我们有多远?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有引力”)是国内最早研发XR(VR/AR/MR)空间计算芯片的企业之一。自2021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获得5轮融资,成功登上2024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
“万有引力”创始人兼CEO王超昊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在海外知名科技公司主导关键技术研发。他向记者展望XR、AI眼镜、具身智能终端融入千行百业的前景,而芯片从中扮演“中枢神经”的角色。
XR: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
近期,XR行业备受科技巨头关注。前有小米、雷鸟等国内“大厂”发布AI眼镜,掀起“百镜大战”;后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计划推出新一代Vision Pro头显设备。
科技厂商们为何纷纷看好这一行业?
在王超昊看来,XR将成为继手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代个人通用计算平台。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和数字经济底座,XR将赋能工业、医疗、文旅、教育等场景——“比如用VR设备打造虚拟演唱会,观众们只需戴上头盔,就仿佛置身舞台和‘爱豆’互动;医生们用MR技术模拟治疗,降低手术失误率;老师们用MR技术展示电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划出螺旋前进的轨迹,令同学们身临其境,留下深刻印象。”
游戏是VR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企业供图
不仅如此,当XR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将迸发出更多灵感。AI大模型能为AR眼镜注入多模态数据,形成陪伴人们的长期记忆。“当你找不到钥匙时,眼镜会通过大模型‘读取’先前的记忆,告诉你钥匙落在客厅的沙发上;每逢大型会议,AI大模型会将嘉宾的名片‘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戴着AR眼镜看毛坯房,AI大模型能自动生成不同装修风格,让你快速调整方案。”王超昊举例道。
王超昊相信,XR将成为比手机和电脑更好的AI硬件入口,“毕竟它戴在头上,是最了解用户视听感知的设备”,而搭载着AI大模型的AR眼镜,有望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标配”。
助力XR设备“防晕”“减重”
然而,要想让XR设备走进千家万户,仍需突破一些瓶颈——
首先要“防晕”。王超昊说,作为一个多模态设备,XR设备通过摄像头获取的数据通量,约为手机和电脑的10倍。在复杂的数据传输链路下,居高不下的延时率会让大脑启动“防御机制”,用眩晕“劝退”用户继续体验。这正是制约XR设备推广的一大核心痛点。
“万有引力”为XR装上芯片。记者 严瑾/摄
“我们在算法和芯片架构上,都在想尽办法降低延时。”王超昊介绍,近期,该公司研制出国内首颗5nm空间计算芯片X100。它能将延时降低至10毫秒以内,仅对注视点中心位置使用高分辨率渲染,大幅降低计算量和能耗,为用户带来极致拟真的虚实融合体验。
其次是“减重”。王超昊认为,要想让AR眼镜变成下一个“智能手机”,先得让它和普通眼镜一样轻便,再让它成为“全天候AI助手”,在保持智能的前提下,实现16小时的续航时间,这对芯片的架构和功耗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即将发布一款AI眼镜的芯片,希望将‘镜腿’做到接近普通眼镜的形态,以超低功耗实现1600万像素的超清拍摄,让用户告别‘充电焦虑’,并提升产品性价比,将AI眼镜的价格降低1000元左右,加快它的市场普及进程。”王超昊说。
王超昊认为,芯片是XR的“中枢神经”,不仅能引领消费电子行业的变革,还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他期待宁波形成完整的XR生态圈,推动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为机器人提供“大脑”
除了XR行业外,“万有引力”的芯片还将赋能具身智能等热门“赛道”。
“万有引力”给机器人装上“灵动脸”。企业供图
今年3月,“万有引力”发布全球首个机器人“灵动脸”技术。依托该公司自研的12nm低功耗空间渲染和显示专用芯片EB100,人形机器人不仅“长”出栩栩如生的脸,还能在人机交互中传递情绪价值。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
“这是我们布局具身智能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希望为机器人提供‘大脑’。我们的5nm空间计算芯片,能够让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了解自身的空间定位,并通过大模型做出决策,发出下一步如何执行的‘指令’。”王超昊说。
同时,“万有引力”还和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共同制定遥操作方案。“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需要采集大量多模态数据。通过我们的方案,工作人员只需佩戴VR或MR眼镜,就能远程观察机器人所见的场景,并通过手势和肢体语言遥控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达到采集数据、训练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目标。”王超昊举例道。
王超昊相信,未来3-5年内,会有更多机器人走进家庭。通过海量的数据“投喂”和模型训练,机器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将不断提升。当芯片把“看得准、算得快、耗得少”做到极致,人手一台“硅基伙伴”将不是梦想。
编辑:张波 张弛 审核:程旭辉 胡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