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施文 通讯员 叶思侬
严昱超博士谈AI革命:构建共享生态、智能底座,人才驱动与思维变革是关键,AI将重塑社会,实现“硅基”与“碳基”文明融合。
甬派君有话说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城市形态。作为制造业强市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宁波正加速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等新兴“赛道”,撬动“数”与“智”的深度融合发展。
为推动AI赋能新型工业化,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将于9月5日至7日在宁波召开。
在智博会开幕前夕,宁波晚报、东南财金、甬派联合策划“数说微访谈”第三季专题报道,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热点议题,专访数字经济领域权威专家与领军者,分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宁波实践,畅谈对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展望。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技术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深入千行百业、重塑社会运行逻辑的核心力量。
作为国内通信与智能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军者,中国移动近年来在AI大模型、算力网络、行业智能化等领域频频落子,构筑起“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在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专家严昱超博士看来,AI正从“工具”进化为“助手”,从“辅助”迈向“自主”,成为重塑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
AI重塑千行百业
“我们已经来到一个‘人人为AI,事事连AI’的时代。”严昱超博士认为,AI的影响早已超越企业边界,深入教育、制造、办公乃至公共安全领域。
过去的小模型更像是“传感器”,能识别物体、转写语音,但缺乏理解与推理能力;而如今的大模型,已经具备“思维链”能力,能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甚至自主决策。
近年来,为了推进AI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国移动开发了“九天人工智能平台”——汇聚超40项行业大模型、超500项智慧应用,为工业、医疗、政务、教育、金融等领域构建全场景AI服务。
位于杭州的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一直以来聚焦AI技术与应用的创新研发。
在社会综合治理领域,严昱超带领团队研发了“望岳”大模型——专注于视觉监控与目标检测,已在低空巡检中展现强大能力;
在网络运维领域,中国移动通过部署AI智能体,能对宽带、电视信号覆盖等问题进行实时研判,发现问题即可自动调度技术人员、调整网络参数,实现网络运维管理的“智能闭环”。
“就像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必然将从‘辅助驾驶’逐步迈向‘无人驾驶’一样,AI大模型也必定会从‘辅助工具’进化为‘决策智能体’。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流程AI化,打造无人化智能云VR网络。”严昱超博士说,“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服务模式的根本变革。”
融合:构建共享生态与智能底座
当前,“具身智能”加速爆发,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机器人数量从去年的十余台跃升至150多台,机器人已深入零售、家政、工业制造等领域,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能将达到38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迅速崛起,它可以重塑内容生态,短视频、动画、文学创作迈向“人机共创”,行业前景广阔。
尽管AI技术浪潮汹涌,但应用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AI要走得更远,必须构建开放协同的AI共享生态。”严昱超博士直言,“当前AI发展需要坚实的生态底座支撑,只有打通技术、数据与算力的协同壁垒,才能实现可持续创新,不能因短期挑战而重回封闭模式。”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人工智能“焕新社区”平台,打造面向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载体。该平台汇聚超20万token(用于身份验证和授权的凭证)基础数据集,配备300多个专业标注工具,并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流通安全。
作为该平台牵头建设者,中国移动正聚合央企合力和产业链力量共同打造AI共享生态。秉持“能享尽享”理念,中国移动已与中石油共建“昆仑大模型”,与中航信合作航班调度系统,推动央企间模型、数据与应用的协同创新。
面向未来,智能底座的构建至关重要。中国移动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10万卡级国产信创算力集群,并自主研发“算网大脑”,实现算力资源的智能调度与敏捷响应。通过云边端协同,显著降低企业使用成本,推动“算随网动,网随算动”愿景落地。
破局:人才驱动与思维变革
热潮之下,更需要冷静思考。在严昱超看来,目前AI落地的最大“堵点”不是技术,而是人才。比如,在宁波,有算力、有场景,却缺能把两者“串”起来的人。
对此,严昱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自己先干”。企业内部试点,边干边学;二是,“结对子”。政府牵头下,让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与企业联合攻关,让技术真正下沉。
更深层的挑战,是教育与思维的变革。AI能提供“最优解”,但它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组合,缺乏真正的创新。严昱超认为,未来教育不能只考记忆,更要培养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否则,可能沦为“AI的奴隶”,而非“驾驭者”。
在学术研究中,他也强调独立性:观点必须源于个人洞察,而非AI拼接。AI可以润色文字、优化表达,但核心思想必须是人的。
“AI不是来取代人的,它是超级加速器。”严昱超说,“真正的变革,还得靠企业自己‘想转、敢转、会转’。”在他看来,我们正站在“硅基文明”(AI)和“碳基文明”(人类)融合交汇的路口。
未来已来,不是科幻,而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正在经历的真实改变。
编辑:张波 审核:周晖